王陽明的哲學反對向外求,而提倡回歸內心。他非常明確的提出來:人人心中有個圣人在,因此,我們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圣人,做回心中的圣人。
一、為什么人人心中有個圣人呢?
王陽明非常直接地說,人人都可以做圣人。如果我們回歸,就會發現,我們時時刻刻有很多的念頭,比如說我們想喝水,想去看電影,突然很討厭老板,今天不想起床,恨死那個占了我們車位的人,等等。
這些念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意的,一類是惡意的。我們本能地知道,這些念頭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比如我想喝水,這個念頭我知道很好,沒什么惡意;但是我恨死那個占車位的人,就不對,因為明明是自己來晚了。
王陽明說,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善意或者善的念頭,并且采取行動,比如看到老人跌倒了我扶一把,看到別人掉了錢包,我拾起來送給別人,而不是一腳踩住裝進自己包里;同時,我們有了惡意,比如恨占車位的人,通過理智的分析,將這種恨意去掉,做到了這兩點,就是王陽明說的圣人。所以說圣人是人人能做的。
王陽明
二、圣人講純度,而不講分量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塊金子,那么孔子是9000兩的金子,王陽明是8000兩,我們每個人是1兩。這是重量上的區別,區別大到讓人心碎,讓人絕望,似乎我們永遠都到不了那個境界。
王陽明卻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做圣人,追求的不是重量,而是純度。
什么意思呢?純度指的一塊金子里金子和雜質的比例,如果金子占60%,雜質占40%,那么純度就是60%。而這里的金子,指的就是善意或者善的念頭,而雜質指的就是惡意或者不好的念頭。
如果我們不斷地去掉惡意,保存善意,我們的純度就會越來越高。80-90%,甚至100%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們和王陽明,和孔子的區別就在于這里,我們要追求的也在這里,而不是跟圣人比重量,比如名氣、影響力、貢獻等等。
所以說,人人心里本有個圣人在,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方法也非常簡單直白:在我們去起心動念處,為善去惡。
唯有如此,可以去掉我們內心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