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是無奈,是矯情,是炫耀,還是焦慮?
1.
最近一篇文章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一篇名為《月薪3萬,還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面流行。在文中,一位月薪3萬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女兒在廣州某名校讀五年級,家里大部分支出都是老公搞定,最近卻連買衣服都沒錢買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20000(美國游學)﹢5000(請阿姨)+2000(鋼琴)+2000(游泳)+6000(英語、奧數、作文培優)=35000。
“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這是一些家長內心的感言。
暑假的本意是讓孩子們勞逸結合,至少休息好,可現如今的暑假,竟成了“一不小心就輸在起跑線上”的關鍵時期。中國人最怕的就是孩子被別人拉下,絕對不能輸!
許多家長明知道這樣的游學和補課要花費不菲,影響孩子自由健康成長,是花錢買罪遭,還要跟著這樣去做。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哀與無奈。
2.
夏日的街頭,處處可以看到孩子們奔赴輔導班的身影,我們常說要給孩子減負,也總說中國的孩子只會死讀書,可這一切都是誰之過?
我以前的一個同事,他的孩子暑假一周報了9門培訓課,從語數英到吉他應有盡有,一天都不止一門。補課的地點從老師家的“小課”到三四十人的大班,每天就是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有幾次中午是我幫忙接的小孩,小孩上午下課,只能在肯德基匆匆吃個漢堡可樂,稍微休息一下,就得去上另外一門課。
我問他,學習這么多累嗎?他說累,還不如不放假。我再問他,班上像你這樣的同學多嗎?他說可能沒他上的那么多,但是普遍都在補課。我也和同事交流過,覺得小孩子學的太多了,可是同事覺得“不能讓小孩子把時間荒廢了,其他人都在進步,就他在玩怎么行?”
還有不少家長選擇讓孩子游學,我的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暑期也被送去澳洲游學,一個月就要2萬元。鄰居家其實條件很一般,我問鄰居為什么舍得下這么大血本。鄰居說孩子強烈要求,他們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女孩子要富養,不能讓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丟了面子?
我和他說,這丟什么面子啊,就那么30個名額,大部分小孩都不去。讓孩子知道家庭實際的經濟情況,知道錢來之不易要珍惜,這不比讓孩子出國見見世面更重要?
現在的補課和游學,說是說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家長不甘孩子“落后”別人的心理在起作用罷了。
3
當然不能把補課和剝奪孩子自由,游學和宣揚奢侈浪費簡單地劃上等號,其實月薪三萬撐不起的并不只是表面上一個孩子的暑假,它撐不起的是家長的欲望、焦慮,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和市場上各種培訓機構的炒作。
網絡上一位家長曾以博弈論解釋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
教育部門呼吁減負,對于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如果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于弱勢地位。
權衡利弊后的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嗎?絕無可能,只能互相主動增負,這便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很出色,但是他們的學生暑假是不補課的。在新加坡,當地學生享有長短不一的4個假期,他們利用假期或出國游學開闊眼界,或參加公益及文體活動,了解社會、掌握技能。對于一些貧困社區的學校,新加坡教育部和社會機構紛紛推出援助計劃,資助這些學校的學生出國游學。
以前學校里有美國來的同學,他們的暑假也是不補課的。第一,美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這個概念,鼓勵孩子自由發展。第二.美國更注重孩子提出問題,強調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社交思維。太注重課本知識的反而會被他們認為是"nerd"(書呆子)。
誠然國情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學生和他們一樣。但是據統計,美國學生的閱讀量是同年齡段中國學生的6倍!很多同學到了美國大學,切身體會就是在國外一些高校,讀書,不僅要讀懂,還要用書的內容參加研討,需要一個學生的絕不僅僅是應試技巧。
我希望中國的孩子能多讀一些書,多一些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的機會,可是他們沒有時間,他們要補課要做習題,要素質教育要全面發展,不補課就落后了!父母也舍不得孩子“浪費”時間在這些方面,可是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們是幫助了孩子還是束縛了孩子?
4.
另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在“燒錢式”教育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利用平臺,炒作升學競爭,制造緊張和焦慮情緒。
我家附近就有不燒培訓學校,他們最近的口號大多是:‘努力一暑假,開學當學霸’,“暑假才是真正拉開差距的時候?!?/p>
它們在打造光鮮亮麗的資本神話的同時,也讓“初中學高中課程、小學讀初中課程、學齡前認字過百、會加減乘除……”成為孩子們的常態,“幼升小”“小升初”、奧賽熱溫不降。這些起跑線上的競爭是典型的拔苗助長,也讓很多孩子早早就覺得學習苦、學習累。可怕的是,在這種市場炒作下,家長不如此,便不心安,不得不加入這場“軍備競賽”!
一些強勢的培訓機構,已經從教輔的功能,越位為決定孩子資質的裁判者角色。沒錢上這些名牌機構的,就變得沒有前途。在這些機構考不好的,也更加沒前途。應試教育直接移植到社會機構上,并掌握孩子上學的生殺大權,這才是最可怕的聯盟。遺憾的是,這樣的鎖鏈已經非常牢固。
5.
一份調查顯示:對于家長的苦心安排,孩子們并不全都滿意。僅有26.4%的同學對自己的暑假生活比較滿意,73.6%的同學感到暑假“無聊”、“沒意思”。整天無所事事,感到空虛;參加輔導班天天學習,感到單調。
我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龍沒有錯。家長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但要用對地方、保持適度,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育支出、消費上搞盲目攀比。
對于政府應該保障的公共基礎教育,由于不均衡而導致家長的擇校、暗中使勁,并由此帶來的家庭教育支出增加,這需要政府部門解決;但對于月薪三萬還不能支撐孩子過暑假這樣的問題,那需要家長自身多思考——這樣的支出是否合適?
我不反對人們追求精英教育。只是精英教育要花大價錢,每個人都應該量力而行,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每個家長也應該和孩子好好溝通下,而不是自作主張地給孩子安排一起。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給孩子不停地補課,給孩子出國鍍金,乃至給孩子三億,就一定能撐起孩子的人生嗎?
世界上有許多金錢買不來的東西,真正有質量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金錢在教育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那只能說明,我們離教育越來越遠。或者說,只有金錢在教育中的分量越來越輕,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