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一個只會吃奶的嬰兒,成為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成年人,可以說是從小學習學到大。
我們從一張白紙到長成一個復雜的成年人,期間接受的教育以及個人稟賦導致我們所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千差萬別。
有的人12歲拿世界街舞冠軍,有的人22歲了還手腳不協調,走路愛摔跤。
每個中國家庭都把教育當作頭等大事,可惜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是一個合格的教練。
我認為教會孩子學習任何一項東西,方法論是差不多的,不管學習的是用筷子、穿衣服、騎自行車等等一項項技能,還是勤勞、勇敢、樂觀等等品格。
下面我們來聊一下,學習任何一個新技能之前,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有沒有興趣。
興趣
何為興趣,興趣又有什么作用?
首先我不認為興趣是孩子選擇課外愛好的一項靠譜標準,就孩子那么點閱歷他能知道什么是好是壞,他只知道我能做好的我就有成就感,所以我有興趣。我做不好的,我就沒有成就感,我就沒有興趣。
我相信這種思維模式是人的天性,因為獲得成就感,獲得自我認可是每個人的剛需。但是依靠這個標準去做選擇真的靠譜嗎?
難怪我很少聽到說讓一個孩子去玩電子游戲還需要他先要有興趣的。
游戲的一條重要設計理念是:讓玩家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收獲大量的成就感。
所以我們要明白,孩子不想學,不是沒有興趣,是因為沒有成就感。
有多少同學因為不喜歡初中的英語老師,導致到現在還是個英語白癡。
又有多少同學因為喜歡初中的英語老師,然后從此對英語興趣滿滿,成為自己的強項。
所以興趣這個東西,真得不是天生的。
父愛邏輯
那么我們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問題,我們怎么辦呢?
我們應該采取“父愛邏輯”。
喬布斯:
消費者不知道我們要什么,我們做出來了,拿給他看,他們就知道他們要什么了。
獅老師:
孩子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我們覺得什么好,就幫他找個好老師。然后自己當一個合格的副教練,幫助孩子快速度過菜鳥階段。一旦他入門了,就有成就感的反饋了,然后他就知道他想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了。
喬布斯太不尊重我們的需求了!在喬布斯身上,我感知到了一種叫父愛的東西。
他站得高,像山一樣那么高,他看到了遠方,他知道什么東西好。然后他一轉頭對我們說:
孩子,把你手中的那個破玩意兒給我丟了,爹告訴你什么是好東西。這個世界在呼喚這種粗暴的態度。
所以家長們,你覺得什么好,就讓孩子學什么吧。關鍵是要做好前期的引導,或者自己陪孩子一塊學,不都說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畢竟咱自己不會的東西,去要求別人是會差點底氣。
作為教育工作者呢?
我們要幫助孩子快速入門,快速在這項技能里面找到成就感。前期多設計一些游戲化的教學方法,然后輔助一些小的獎勵,讓孩子得到反饋,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
我曾經用一顆棒棒糖,把一個不愿意進教室學跳舞的小朋友“忽悠”進教室,他學了一年之后直接出去比賽拿了個小冠軍,從此不去旅游也要來學街舞,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