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可堪孤管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美得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光的流逝,仿佛停滯了百年,依然留存著最初的那抹驚艷。這便是詞的魅力。
詩詞是美的,也是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詩詞里收獲了不一樣的情感,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的一部《人間詞話》便是把詩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囊括其中。“境界說”是本書里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我們從通行本《人間詞話》開頭幾則看關于詞之境界的內容。
? ? ? ? ? ? ? ? ? ? ? ? ? 2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開篇就提出了主要觀點:“詞以境界為最上”。詞里面要有境界,有境界的作品就有了高的格調,有了境界句子自然就能脫離俗套,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五代、北宋的詞為什么特別好呢?就是因為它有境界。
這里的境界,可以理解為詩詞中營造的意境,是詩詞作家通過主觀把握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存在,它不是單純的景,而是情景交融匯聚的產物,是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情感在作品中的鮮明、形象的表現,是情與景的統一。
? ? ? ? ? ? ? ? ? ? ? ? ? 3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造境,主要是依照想象、虛構、夸張的藝術手法創造出來的意境,突出作者主觀情感的抒發,是詩人對現實的升華,是詩人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通過浪漫手法創造出來的境界。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運用。比如屈原的《離騷》,李白“手可摘星辰”、“黃河之水天上來”……想象豐富,飄逸靈動。
寫境,是詩人對現實人生的忠實描寫、再現和創造出的意境。多為現實主義詩人所運用。比如杜甫、白居易游……多是對現實的描寫。
他們雖然都來自自然世界,但是由于內容和表現方法的不同,因而產生了“理想”和“寫實”兩個不同的流派。然而文學家主觀營造出來的意境,其實是以對現實世界的細致觀察和真實感悟為基礎的,合乎自然世界的規律;而他們所寫的現實往往又寄托了作者自身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兩者往往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頗難分別”。
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是寫實,路有凍死骨也是寫實,但是兩個形象一對比,就有他的理想在里面了,他在寫時代的災難,寫百姓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再使風俗淳”。所以寫實中也有理想,理想中也有寫實,很難分別。
? ? ? ? ? ? ? ? ? ? ? ? ? 4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管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寫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使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王國維在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個重要的概念。
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像是詞人在于花兒對話,眼中流著淚問花兒,但花兒卻一聲不吭,落英繽紛,隨秋千而去。
秦觀的“可堪孤管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孤獨的呆在寒冷的屋里,窗外夕陽西下,傳來了杜鵑“不如歸去”的鳴叫,勾起了詩人無盡的憂傷。
這兩句詩明顯帶著詞人的主觀情感,能夠從詞中讀出詞人的傷心和孤獨。
正如王國維所說:“有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從我的主觀情感來看萬物,所以萬物都帶著我的主觀的感情色彩。因為我悲哀,所以看花也是悲哀的;因為我孤獨寂寞,所以我覺得這孤館里的景色也都孤獨寂寞。因為我寂寞,世界也寂寞,因為我悲哀,萬物也悲哀。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在東籬之下采菊,一抬頭就看見了南山。元好問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他看見秋天寒冷的水波澹澹的在那里起伏,空中有白色的鷗鳥慢慢的飛下來。陶淵明和元遺山,他們沒有寫自己的悲歡喜樂,都沒有主觀的、強烈的情感。這就是無我之境。
正如王國維所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就是說,南山就是南山,百鳥就是白鳥,寒波就是寒波,沒有濃烈的主觀情感。可以說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超脫了世界的紛紛擾擾,光自明滅,風自涼熱,花自開落,物我兩忘。
王國維說古人寫詞大多是有我,因為文人們,需要借詩詞抒發情感。無我之境需要“以物觀物”,需要人生的豁達與釋然,自然比有我之境更難達到,但是豪杰之士是什么都可以寫出來的。像陶淵明般早已曾經滄海、看破世情的出世者,在田園生活中有了淡泊恬適的心境,因而能寫出無我之境的詩句。
? ? ? ? ? ? ? ? ? ? ? 5
接下來,王國維又說: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無我之境,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你內心是平靜的,所以才看見這“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你內心里沒有你自己強烈的悲歡喜樂的感情,完全是客觀的,所以才能寫出“人閑桂花落”;南北朝民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也是無我之境的體現……心真正靜下來了,也就忘了自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完全領略了外物之美,因此無我之境優美。
當詩人帶著強烈的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惆悵、或悲憫的時候,眼中的景物都帶著作者的主觀色彩。當花瓣飄落的時候,思念的人會想到愛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惆悵的人會感到人生的短暫“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體會到的,盡管心潮涌動,情緒激動,但當你寫成詩詞的時候,這些情感就變成了描寫的對象,這中間有了藝術的距離,這時就是“由動之靜”的時候,詩人在受到外物的壓迫卻又難以抗拒時,所造成的凄愴痛苦感情之美稱之為壯美。
? ? ? ? ? ? ? ? ? ? ? ? ? 6
人生路上幾乎所有的心智和情感似乎都可以被詩詞細膩真切的表現出來。我們沉浸在詩詞的境界里,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我們在詩詞里品味著人間百味。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宋人詩不如詞,以其寫之與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真也”,作者往往脫出了外在的約束和限制,所以在詞里反而把最真誠的本色表現出來,這種東西就是“境界”,這是一種很難說清楚的東西,所以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
我們在人間詞話中體會作者在詩詞中所營造的意境,感受作者把情感和景物完全融合后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學詞,品詞。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們一邊讀,一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