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課程啟動,后面將會持續更新聽課學習筆記,因為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實驗、理論和現象等專有名詞,所以打算將這些實驗內容等提取出來,建立一個心理學“數據庫”,筆記內容有需要引用的地方直接鏈接“數據庫”,以避免對學習筆記閱讀造成干擾,避免學習筆記頭重腳輕。
1920年,一個只有8個月大一點的嬰兒“小艾伯特”也來到華生的身邊。與所有這么大的嬰兒一樣, 小艾伯特還只會爬行,長得特別可愛。只不過不同的是,他看起來更加“鎮定而被動”。這也是華生選中他的原因。
華生送一些特殊的禮物給“小艾伯特”,比如小白鼠、小白兔、狗、猴子等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看著它們的到來,小艾伯特毫不懼怕,還會興奮地伸出自己可愛的小手去撫摸它們,愉快的與小動物們玩耍。
華生在小艾伯特背后用錘子敲擊一只鐵棒時,他立馬做出了恐懼的反應。這也就驗證著突如其來的噪音與恐懼之間是有先天聯系的。
兩個多月后,小艾伯特也長到了11個多月,華生正式開始他的實驗。當華生再次把可愛的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眼前時,他還是像之前一樣愉快地跟它玩耍伸出手想要去撫摸它。然而就在小艾伯特要摸到小白鼠的那一刻,華生就在他身后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制造出刺耳的聲音。毫無疑問,巨大的響聲嚇得“小艾伯特”將臉向前趴在了地上,大哭起來。此后,每當小艾伯特開始去撫摸小白鼠的意圖時,華生就會敲擊鐵棒將他嚇得大聲哭喊。這樣反復幾次過后,即便華生不再敲擊鐵棒,只要小白鼠一出在小艾伯特面前,他就會感到非常痛苦,大聲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這樣的結果也表示華生把小艾伯特對巨大聲響的抗拒同一種新的刺激——小白鼠聯系到了一起。
5天后,華生想知道他對白鼠的恐懼是否可以轉移到其他的動物和物體上。事實上,小艾伯特已經開始害怕所有跟小白鼠一樣有毛的東西。哪怕是再可愛的兔子、狗,“小艾伯特”看到它們之后都會大聲哭。就連對于普通的毛皮大衣和毛發,他也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并大哭起來。甚至當華生戴上圣誕老人面具去親近他的時候,上面的白色胡須也讓他無比害怕,整個身子趴在墊子想要擺脫它。
華生指出,人的行為是可以像機器一樣被制造出來的。正如實驗中他能成功地讓嬰兒恐懼一個他之前完全不會害怕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