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譯文:(紂王昏亂殘暴)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勸諫而被殺。孔子說:“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解讀:引古論今,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以不同形式,反對紂王無道,不為之效力。無論是微子的逃避、還是箕子的裝瘋賣傻,亦或是比干的以死進諫,都是對紂王無道的聲討,也拒絕為這么殘暴無道的君王效力。這也是為人必須堅持的原則——不能與惡人為伍,助紂為虐
現代的我們不應該與壞人為伍,要有最基本的是非觀。
18.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譯文:柳下惠做執法官員,多次被撤職。有人對他說:“您不可以離開魯國嗎?”他說:“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職呢?不正直地工作,為什么一定要離開祖國呢?”
解讀:柳下惠為人正直,被罷免依舊會保持初心,這點值得我們敬佩。
按樊老師講解的來說,認為柳下惠比較不會變通,認為哪里都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既然都如此,就沒必要離開國家,這屬于固定性心態的人。他沒有認識到,不同地方環境會有不同,不能給自己畫地為牢,應該懷揣初心,像孔子一樣,走出去尋找機會。
? ? ? ?而我卻和樊老師的觀點略有不同。首先,我也贊同樊老師說的,人不應該不重視環境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環境可以改變人、塑造人。這點從我女兒身上就有充分的體現。她之前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現在卻成了一個憤青,經常都是七個不服八個不忿的,總是喜歡把錯誤歸結于別人,還總表現的很拽的樣子,而且非常沒有禮貌,這讓我很生氣傷心,生氣。就像我跟她說的那樣,“爸媽從來不是這么教育你的,你怎么變得這樣了。”她的回答“我們很多同學都會這樣”。這樣我很無語,一直也在努力的糾正她。真的是有樣學樣。而人作為環境當中的主體,更是尤為重要。所以周圍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環境,真的很重要。
? ? ? ?但有一點我也不太贊同。我們常說“適者生存”環境變了,我們也要學著適應。所以,我感覺應該是自然環境、時間環境變了,我們要學著適應,和環境中好的人或事學習;而若是環境中有壞的事情或人,那我們也要保持自我底線,不要被壞的事物影響;即使學的變通圓滑,也要保持初心不變,道德底線不破,像戰爭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一樣。
? ? ? ? 另外我覺得,若說柳下惠和孔子兩者誰對誰錯,也要辯證的來看。春秋戰國年代,諸侯紛爭、割據,戰亂頻出,若說柳下惠的認識片面,畫地為牢,也不盡然,我感覺他把當時的社會本質看的也算透徹。當時華夏大地真的能有公平公正,允許正直之人的地方嗎?
? ? ? ? 而孔夫子同三千弟子帶著初心走出去,不依舊是無功而返嗎,依舊沒有實現自身在政治上的抱負。雖然我不是研究歷史的,但就現在我們千層了解的來看,那時候不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也差不太多了。
我反而覺得柳下惠比那些所謂的“隱士”更有氣魄!
18.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 齊景公(對別人)講到對待孔子的打算時說:“用魯君對待季氏的方式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來對待他。”不久,他又說道:“我老了,沒什么作為了。”于是孔子離開了齊國。
解讀:這是一個關于齊景公給孔子待遇的故事。齊景公原來說的挺好的,待孔子在季孫和孟孫之間,可后來有變卦了。孔子隨之離開了齊國。
我想孔子并不是看重的外在的待遇,而是對孔子是否重視,對待他的建議是否重視。孔子看不到希望了,自然而然也要離開,何必在一個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待著浪費時間呢。
現代的我們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那是堅持到底死磕,及時止損,這個度如何把握,就要看自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