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直面家庭的真相——武志紅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我們總會壓制這些負面的感受,認為這些是不好的。)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認識到父母帶給自己的影響和傷害不僅需要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內省,還需要勇氣。)
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文化一直所宣導的,經過兩千多年一以貫之的宣導,孩子對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教條。(父母對孩子的強權專制,這樣的孝道現在依然大行其道。)
這是遷怒,而我們社會中的無數惡性事件乃至陋習,其核心都是遷怒,即將對父母的不滿遷怒于其他人。(“遷怒”給我們對犯罪提供了一個理解角度,但如果把所有犯罪都歸因于此,是不是過于簡單武斷。)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我很喜歡這個術語,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后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陰影”甚至不被自己意識的潛意識,卻會通過各種變形對我們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產生影響。)
我個人認為,孝道以及與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輕女,最終成為幾乎一切常見的病態心理的根源。(孝道和重男輕女的觀念確實影響深遠,但把所有病態心理都歸因于此,是不是過于簡單。人性本身是復雜的,人的欲望和需求也是多樣的,病態心理的形成因素應該是方方面面的。)
譬如中國人好面子。為什么?因為我們在孩子的時候是沒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對孩子都是對的,那么父母可以肆無忌憚地否定孩子、攻擊孩子,孩子的尊嚴蕩然無存。于是,等長大了有力量有力氣了,就會過度地去捍衛自己的面子。(我的孩子我會在他一出生就給他面子,給他尊嚴,讓他自信地成長,過度的捍衛面子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譬如中國人好吃。為什么?因為看似“一切為了孩子”的我們,實際上在喂孩子吃奶這件事上做得相當之差。于是我們做孩子時吃奶的欲望普遍沒有得到滿足,一切沒有完成的重大愿望都會成為詛咒般的力量,這種吃奶的饑渴感最后就化為了對吃的執著。(近幾年“吃貨”文化興起,“好吃”成了一種潮流,我覺得這種追求味蕾滿足不僅僅是早期的不滿足造成的,和現在社會環境也有關系,大家都為了工作生活忙忙碌碌,沒時間發展多元的興趣愛好,吃美食就成了一件既滿足又容易實現,還能引起共鳴的愛好。)
譬如中國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為什么?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過度孝順的我們到了社會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壞公德都會給我們叛逆的快感。可以說,破壞公德就是過度孝順的陰影。(中國人強調家庭倫理,對于公民素質不夠重視,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對孝順的叛逆,是不是把孝順的影響有點擴大化了)
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這個通道,在我看來,遠大于戰爭的破壞力,因為至親之間的相互傷害容易讓人喪失對人性的希望。(對于一個幼兒,家庭就是他的全世界,他的父母就代表了全人類,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有些父母是“中毒”的,而且中毒的父母絕不在少數,尊重這一點,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條主義之下,我們的心就有了空隙,覺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們的心中,愛、幸福與自由就會點燃。(喜歡他用的“空隙”這個詞,只需要一條小小的縫隙,新的希望和改變就會發生。)
前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戈登用不著犯什么大錯便能招來一頓暴打:言語間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數的成績單,或者忘了做家務……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父母對于孩子真的是有無上的權力,而孩子即使遭遇虐待,依然認為父母是愛他的,是為他好,這也是不得不依附父母的弱勢孩子的一種防御機制。)
從童年時代起,他的心底一直潛伏著一座火山,那是他對父親的憤怒。一旦外界的壓力過大,他便會肆意向身邊的人——通常是他的妻子噴發。(火山,我們的內心是不是也潛伏者一座火山,那些因一件小事就不可抑制的怒火從何而來?)
(大部分咨詢者)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于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丑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對他們實施性虐待;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在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長大后,我們便帶著這個受傷的自尊心繼續生活。)
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系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今因為心理學對原生家庭影響的推廣,我們已經對這個影響認識地越來越多了。)
心理療法的側重點早已從“當時”轉變為“此時此地”。如今的心理治療早已不再倚重分析咨詢者早期的生活經歷,而是把重點轉移到對他們當前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機制的檢驗和改善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過去的傷害需要被認識,而當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在改變咨詢者現階段自毀行為的同時,也要徹底治愈過去的精神創傷。戈登需要學習一些技巧來控制他的憤怒,但要做出徹底的改變,能夠經得住壓力的改變,他還需要回顧過去,治療自己童年時期的傷痛。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真希望我們都是在第一種家庭長大,然而現實中更多的卻是第二種家庭。)
遺憾的是,我們應該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能之一——如何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們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父母的所謂方法主要來源于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在教導子女方面的表現可能一樣乏善可陳。許多代代相傳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實不過是貌似聰明的餿主意罷了(還記得“不打不成器”的老話嗎)。(我覺得自己做父母也沒有特別留意運用什么理論技能,不過我了解的一些心理學和教育理念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這些知識和我的經驗相結合,會自然內化成我自己的教育觀念。)
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癥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中毒的子女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
對于一個毫無防范、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覺得自己做了“壞事”在先,惹得父親發火是理所當然的,并因此感到愧疚。他如何會認識到這樣一個可怕的事實——本該保護他的父親竟然不值得信賴! (自責,當父母傷害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犯了錯,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自我價值感很低。這讓我聯想到經常看到的傷害事件新聞,如果一個人被壞人欺騙傷害,我們很可能會責怪那個人不夠小心,不夠聰明,太笨太好騙。)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會繼續背負著身為不稱職子女的罪惡感,很難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將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虐待還是只是過于敏感。(受傷而不自知,無法求助,無法治愈,這才是最痛苦的吧) 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來幫你解開這一內心矛盾。
I.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系:
1.父母說過你很糟糕或者一無是處之類的話嗎?他們罵過你嗎?總是訓斥你嗎?
2.父母體罰過你嗎?他們用皮帶、刷子或是別的什么東西打過你嗎?
3.父母曾酗酒或吸毒嗎?你對此感到過迷惘、不安、恐懼、傷心或羞愧嗎?
4.父母曾因情感問題或身心疾病而情緒嚴重低迷,或者對你不聞不問嗎?
5.你曾經因為父母出現狀況而反過來照顧他們嗎?
6.父母曾對你做過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嗎?你是否曾遭受過性騷擾(不論是何種形式)?
7.你是否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父母心懷畏懼?
8.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憤怒?
II.成年后你的生活:
1.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具有傷害性或者毀滅性嗎?
2.你相信如果你與別人過于親密,他們就會傷害你,或者拋棄你,或者傷害你之后再拋棄你嗎?
3.你覺得人們會用最糟糕的方式對待你嗎?生活中也總是遇上倒霉事嗎?
4.你覺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難嗎?
5.你是否擔心人們了解了真實的你后就不再喜歡你了?
6.取得成功時你是否會焦慮,害怕有人揭發你是個騙子?
7.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憤怒或傷心嗎?
8.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9.你覺得放松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10.你是否覺得有時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卻與你的父母如出一轍?
III.成年后你與父母的關系:
1.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2.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嗎?
3.與父母在一起,或者僅僅想到將與父母一起共度時光,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嗎?
4.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5.父母會用威脅或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
6.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7.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你覺得哄他們開心是你的職責嗎?
8.你是否覺得無論自己做什么,總是對父母有所虧欠?
9.你是否覺得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變好?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本書會對你非常有幫助。
我希望你可以滿懷希望地讀下去。不是那種父母會奇跡般驟然變好的自欺欺人的希望,而是相信自己能夠從心理上擺脫父母那種強烈且具有毀滅性影響的切實的希望。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份勇氣,事實上你本來就具備這樣的勇氣。(希望父母變好,曾經受傷的孩子可能都抱有這樣的幻想吧)
“我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樣子負責嗎”
幾乎所有的書和專家都告訴我,不要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指責別人。”(為自己負責,不要責怪他人,各種各樣的心靈雞湯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我們往往不經理性判斷就情緒化地接受了,似乎只要按著這些話做,我們就能過得更好。)
胡說!你的父母應該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
你無須為毫無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慘痛經歷承擔責任!(正因為懵懂弱小,孩子才成為一些父母肆無忌憚傷害的對象。)
一旦你卸下內心的戒備,就會體驗到五味雜陳的情感:憤怒、焦慮、痛苦、迷惘,尤其是悲傷。在你心中根深蒂固的父母形象毀于一旦,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棄感。
你將找回自己本應成為的那個富有愛心、獨一無二的人。
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將幫你掙脫束縛,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