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讓孩子自己早起上學不用父母催促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把這個責任還給孩子,有時候堅持一兩天后看到兒子起床拖拉遲到我又不得不把這個責任攬了過來,我怕受到老師發來短信的責備和批評。這兩天一直在看《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比抓學習成績更為重要。于是我下定決心,以后早起不再催促孩子,讓他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昨晚我跟孩子約好了,從今天開始,媽媽只叫你了一遍,你什么時候起床是自己決定。兒子答應了,我還讓兒子監督我,如果我哪一天叫了兩遍,可以懲罰我。兒子馬上接口道,如果你多叫我一遍,你就給我一百元。我也順口答應了,為了培養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我一定要管住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不要越界,不要越權!
? ? ? 六點半之前,我把開水燒好,粥煮好,荷包蛋煎好,牽點點下樓大小便,一切準備好了后,我叫兒子起床,并確認兒子已醒了知道我叫他了。之后我來到書房開始今天的晨讀。
? ? ? ? ?今天晨讀的內容是表揚孩子原則之三:表揚孩子要有感而發。有感而發,就是你怎么想就對孩子怎么說,有感而發就是要做到你真的從心底覺得孩子有這個優點,這個亮點,你是真的從心底認可孩子在這個方面表現好,值得表揚,你說出來的話孩子才會感受到。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孩子有這個優點的話,只是為了表揚而表揚,為了更好控制孩子而表揚,孩子也能感受得到。這樣的話就起不到表揚的效果,也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良性循環。讀到這里,我是深有體會,我大多數表揚孩子時真的沒做到有感而發,有時候甚至是孩子自己討來的表揚。譬如昨晚兒子興沖沖告訴我,他的語文和歷史月考考的不錯,他考完后自己跟同學對了下答案,覺得可以得高分。但我在心底里并不和孩子一樣認為,之前兒子總是覺得考得不錯應該能拿高分,但結果卻是打了好幾折而已。我從心底并不認可兒子對自己樂觀的估計,我淡淡地說了一句,那好呀,祝福你語文和歷史能取得好成績。由于不是從內心認同孩子樂觀,所以說出來的表揚在孩子和自己聽來都是那么蒼白無力。事后冷靜想想,不管孩子能不能考高分,至少孩子在考完后對自己是自信的,這份自信不就值得我去表揚和感賞嗎?我為什么不能夠突破自己的限制看到更遠更高的意義呢。感恩今天的晨讀讓我又有所收獲和感悟,希望自己每天能通過晨讀不斷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
? ? ? 我晨讀完已是6點56分,我看兒子的房間還是沒有動靜,我就故意跟夫君說,都七點了,你什么時候去上班呀?夫君說他七點半,兒子顯然聽到了我們的對話,翻了個身又繼續睡了。夫君看到兒子還沒起床,也大聲呵斥了他幾句,說快八點了還不起床,沒想到兒子嘟噥了一句,才七點呢。看到這個情景,我的心又不開始淡定起來,我趕緊收拾好自己,吃完早餐,七點過五分我跟夫君說,我去上班了。這時兒子從床上起來,臉也沒洗就開始吃早餐。我走下樓時準備去開車時,兒子在背后啪了我一下,我回頭一看是他,先是感到驚訝,這么快就吃完了,從起床到吃飯不到兩分鐘,隨即我看到了他上衣還穿著睡衣呢,我冷冷跟他說,你準備穿著睡衣去上學嗎?兒子這才注意到自己穿的是睡衣,于是又折回家去換衣服。我在車里暫時沒有發動,看看時間已是7點08了,本想一走了之的,讓他自己承擔早起拖拉的后果吧,但一想到今天是月考,他要考數學,科學,和英語,我不想因為他遲到受到老師批評影響接下來考試的發揮。我等了等他,他7點13分下來看到我在等他很高興,等他上車后我盡量克制自己對他說:你知道我為什么還會等你嗎?因為今天考試我不想因為你受到老師的批評而影響考試。兒子說不會遲到的,今天考試8點才會考,我一聽這話又來氣了,誰說考試當天上學時間就改到8點了,平常不考試上學的時間是七點二十?兒子還是自以為這么認為。我賭氣地說,既然你說不會遲到,不用著急,那我就慢慢開,說著我也把車速降了下來,在一個路口我還故意停了一會,兒子這才說還是開快點,有點著急的。一路上,我把孩子對早起起床這個拖拉現象又跟兒子說教了,我說出自己的觀點,早起上學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拖拉后遲到是必然的結果,你就要自己承擔。我現在要做的只是讓你認清哪個是你的責任,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一個對自己行為不能負責的人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處處碰壁。兒子一言不發,我最后大聲說,你就不能跟我道歉一下嗎?你就沒有認識到你今天的錯誤嗎?兒子后來在我的引導下才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拖拉了,我說這是我要來的道歉,有意義嗎?你有沒有從心底認識到早起拖拉遲到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你有這個認識嗎?如果沒這個認識再多的道歉也是一句空話。兒子沒在吭聲,快到學校門口,兒子下了車。我順便看了一下時間,已是七點二十八了,走進教室還要幾分鐘,遲到是百分百了。看著兒子不慌不忙的背影,我無奈地苦笑一下。我現在也是在為自己過去沒有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買單,再多的看不慣再多的酸苦只能自己承受,然后想辦法一個個去攻破,去解決!好在自己已走在家庭教育這條道路上。剩下的就是堅持而已!
中午休息了一會接著看《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中間有一段文字特別受益,現打出來強化一下: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既然所有人都有這樣美好的愿望,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家庭培養孩子失敗呢?一句話——他們只是“希望”孩子成才,而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才。也就是說,他們只有美好的愿望,而缺乏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們希望孩子有出息、有作為,只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他們對這件事的關注遠遠沒有達到癡迷的程度,沒有把這件事當做一件事業來追求。“關注什么,就能吸引什么。”“在乎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這并不純粹是唯心的東西,它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
如果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這件事情注定做不好。按照“吸引力法則”,你對這件事情關注程度不夠,在乎的力度也不夠,從而導致吸引力不夠,這件事情就不易成功。你要試試看,表明你對孩子持懷疑態度,也把自己的能力打了折扣。這樣,你的信心嚴重不足,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起來,你身上巨大的潛力也開發不出來。如此下去,孩子的問題不會解決,甚至會越來越嚴重。那時,你抱怨孩子、抱怨學校、抱怨社會,唯獨不抱怨自己。你并不知道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原因所致、是父母信心不足所致,自己才是孩子問題的根源。教育孩子是家庭中的頭等大事,是頭等大事就應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應該傾盡全力來關注。關注到什么程度呢?要把“讓孩子成才”這個愿望一想再想,不斷地去想,朝思暮想,無時無刻不記掛在心。把這個愿望變成幾近瘋狂的渴求,直到融入自己的潛意識、融入全身血液之中。從頭頂到腳趾,全身上下都充滿這個愿望。打個比方,假如哪天你身體受了傷,傷口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這個愿望。你的想法專注到此種程度,你的愿望強烈到如此地步,它就能轉化成強大的原動力。數年之后,你的孩子成為優秀甚至杰出的人才是必然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不是能力不夠導致事情辦不好,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才碌碌無為、抱憾終生。人最大的悲哀是認識不到自己內心強大的。有這樣一位媽媽,當兒子被一輛汽車壓住腳時,體重只有五十公斤的她,用柔弱的肩膀推動了數噸重的汽車,兒子得救了。后來再讓這位媽媽去推汽車,她怎么也推不動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潛在力量是巨大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的潛能只用了3%到5%。也就是說,人的大部分潛能都在沉睡、都在閑置、都被浪費了。如果我們把自己擁有的資源利用起來,充分發揮潛能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就沒有辦不到的事。遺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這個令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共同瘋狂的秘密。
投射自己繼續靜心學習,爭取每天學有所悟,悟而有獲!
投射自己每天保持愉悅的心態,開開心心工作學習和生活!感恩當下擁有的一切!
投射兒子自我管理能力,意志力越來越強!
投射夫君多與我溝通,共同學習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直保持正面的期待和信心,讓孩子越來越多感受到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