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產品背景
1.1.1 產品簡介
從2016年開始,“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慢慢被我們大多數人所熟知。這一年也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因為從該年開始冒出了大量知識付費,付費閱讀產品,比如知乎LIVE,分答,喜馬拉雅等產品。而這其中,由羅輯思維團隊開發的得到APP也低調的被開發出來了。
得到APP似乎像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產品,因為它本身就是由羅輯思維這明星團隊開發的。所以相比于草根團隊開發的產品,得到APP有一些天然的優勢。
得到APP的定位是什么呢?通過使用,我可推斷出如下兩點:
產品定位: 定位于碎片時間聽知識,閱讀的工具app
用戶定位:
- 畢業以后仍然渴望學習,崇尚終身學習的人
- 喜歡讀書,但因為忙碌沒時間讀書的人
經過自己使用和分析,假設出用戶在使用得到的時候的場景有以下幾點:
- 場景1
- 用戶: 想提升自己的職場人士
- 需求:碎片時間讀書
- 要解決的痛點:很想讀書,但沒時間讀
2)場景2
- 用戶: 上班族,創業者
- 需求:想時刻學到最新的思維和咨詢
- 要解決的痛點: 認識的大牛不多,不知道那些訊息值得吸收
為了滿足用戶的以上使用問題,得到APP用以下方式解決
產品功能結構
1.1.2產品發展歷史大事件
- 2015.11.02:得到APP上線
- 2016-01-28:大幅提升閱讀體驗
- 2016-9-29:得到里面增加隨時聽的功能,讓用戶能夠在碎片時間更加方便聽節目;并且提供了每天聽本書的功能,讓用戶花20多分鐘就可以聽完對一本書的核心要點的詮釋。
- 2016-12-06:得到里面增加了學習小組的功能
- 2017-03-08:羅輯思維只在得到里面上線發布
1.1.3 用戶分析
年齡分布
根據TalkingData上的數據顯示,得到上的用戶的年齡主要分布在19歲到45歲之間的人群,尤其是26-35歲這個年齡段使用的比率最高。通過分析可做出這一部分年齡的占比最高的原因的假設:
- 這一部分年齡層的人屬于職場上高速發展期,所以對學習對成長的渴求度最高,就需要通過得到這樣大的產品來加速自己的能力提升和眼界的開闊
- 得到上大部分是付費產品,這一年齡段相對來說經濟獨立一些,有一些多余的投資投在個人成長上面。
性別分布
地域分布
從地域分布上還是可以看出來,這分布情況可以看出一線二線城市的用戶對得到的接受度還是要高些。
1.2 功能分析
[首頁]
首頁展示免費的信息以及付費的專欄訂閱,展示免費的信息是讓盡可能多的人愿意試用,并對產品產生認同感。
[每天聽本書]
在每天聽本書的詳情模塊里按月份列出了每天分享的書,并有顯示當前每本書的購買狀態。“每天聽本書”所針對的用戶群假設為喜歡看書,但由于客觀原因沒太多時間看書的一群人。
“每天聽本書”提供了幾種篩選機制:1) 通過主題內容分類篩選 2) 通過月份篩選。 建議是否可以考慮增加對分享者的篩選,分享者也是這節目里很關鍵的一個元素。
[專欄訂閱]
專欄訂閱是得到里面另一款明星產品,主要是由業界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在得到里面根據一個主題作一個長期的分享。相比較每天聽本書的碎片化知識的分享。專欄訂閱更加偏向系統知識的分享,對我們打造自己在某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架構更加有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得到也在嘗試把一些名校里面的課程搬到產品里面,讓那些沒有機會上名校的普通人也能接收到名校的課程傳遞的高質量知識和思維。
可見,得到的“專欄訂閱”模塊所針對的用戶主要是那些渴望向某些領域的專家或者成功人士學習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或者是系統學習一門學科的這么一類人。
[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得到新出的一項功能,類似于論壇,主要是讓訂閱了同一項節目的用戶能夠通過這個功能打卡,并且交流學習心得,從而通過觀點碰撞更加方便掌握知識。
1.3 運營情況
1.3.1 知識卡片
像每天聽本書每一個分享以及訂閱專欄里面的大多數文章里都會有一個知識卡片,用手繪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文章的內容做一個概括。在用戶讀完后,如果覺得很有價值,可以把這個知識卡片收藏并且分享出去,既能推廣得到的品牌,又能吸引更多的新用戶
1.3.2采用游戲里面的勛章機制促進活躍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得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勛章,讓用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了游戲通關拿勛章的感覺,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增強了用戶在應用中活躍的動力。
1.3.3 得到例會
每周得到都會直播得到公司內部例會,讓用戶有種親身參與到公司的運作的感覺,增加了用戶和這款產品之間的情感鏈接,也讓用戶有一種被重視的價值存在感。
1.3.4 得到知識服務發布會
在這發布會里,羅振宇請了十個熱門的訂閱專欄的分享者一次在一個萬眾矚目的大舞臺上做分享,明星般的待遇,給了知識服務者一種非同一般的榮譽感。這樣,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知識服務者愿意在得到上開發自己的知識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