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年以后,我回憶起今天,會說:從那一天起,我放下背了許多年的包袱,第一次決定全心全意地投入當前的生活和工作。
今天,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張老師發來一張照片,是我7年前寫給她的一段教師節祝福:“這漫長的歲月,一天吐一根絲,把我們包裹其中。人生的負累總是越來越多,但十三四歲時,您給我的力量使我永遠不害怕這束縛……”她說這是她一直想把文學社辦好的原因。
張老師是我的文學啟蒙老師,也是我的人生啟蒙老師。剛上初中的時候,我學習成績中等,長相平平,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藝,所以只是一個自卑沉默的普通孩子。后來張老師當了我們班主任,她只用很短的時間講課本,而用更多的時間給我們讀課外書,讀《讀者》《意林》,講自己的每日見聞和自己寫的散文,并開始讓我們寫日記。在這段時間里,我似乎開發了自己唯一的長處:那就是對閱讀和文字的熱愛。張老師說我是她見過的在寫作方面天賦最高的學生。就這樣,閱讀和寫作給了年少的我難得的自信,從此之后,我才有了改變人生的沖動和激情,初中第二學期開始,我的學習成績就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十了。
高中文理分科時本應該讀文科,但卻聽家長說理科就業面寬便選了理科。高考我考了639分,是全縣的第十名,我很想讀中文系或傳媒系,家長在找了一些老師咨詢后,還是以相同的理由說服了我:理科好就業,文科只能當個愛好。于是我就讀了“能源動力及自動化”專業,但是因為毫無興趣,大三時我轉專業學了商科。工作后一直在企業做商業分析相關的工作。做久了就發現由于缺乏熱愛,我對目前的工作沒有什么長期計劃。想到我要永遠從事這種充滿了計算和功利的工作,我心里充滿了抵觸,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才是我想要奮斗一生的事業。
今天,張老師已經是有名的作家,當她再次提到我的少年天賦時,我既羞愧又懊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我連寫生活隨筆也深感不得心不應手。翻看以前的日記,便能清晰感受到靈氣枯萎。徹底辭職轉行做編輯,做自由撰稿人?我又沒有這方面的基礎,恐怕很難找到工作。我因此陷入了痛苦和自責,但又無能為力,于是長期處于焦慮之中,在生活的現實和縹緲的夢想中掙扎,像得了一種慢性病。
于是今天借此機會跟張老師打了通電話,本想訴說心中的苦悶,尋找重新拿起筆的動力,然而這通電話卻使我放下了這十幾年的執念。
張老師說:“首先,你想做編輯的想法不可行。現在紙媒沒落,之前很多優秀的雜志停辦,編輯們到處找工作,而且編輯工作本身工資不高,很多編輯要做好幾個兼職才行。先得生活,才能詩意。在這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不要把寫作當成一種有負擔的使命,把它想輕松一點。它可以是你對孩子成長的記錄,作為一份禮物送給她,也可以是對生活百味的記錄,工作疲憊的時候,寫作能讓你獲得平靜、放松和治愈。這就足夠了,不必抱著明確的目標,非要成為作家才是對得起自己,那太難了。而當你只是單純地誠實地寫自己想寫的,也許反而會有想不到的收獲。”
我突然頓悟了:寫作不是目的,寫作只是表達生活的一種工具,只有先好好生活,寫作才有意義。想明白了這一點,我感到一身輕松。而且神奇的是,對之前令人厭煩的工作,我突然生發出一種勃勃的激情。一方面是確知了寫作這條路不能硬走下去,別無選擇后只能選擇過好當下;另一方面我終于不得不正視這個事實:我需要眼前的工作提供生活的物質來源,而物質是精神的基礎。
很慚愧,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現在才想明白了這些。于是我回復張老師:今天和你聊天最大的收獲是斬斷了我的心猿意馬。
我長長地吸了一口氣,雨后天晴,空氣是濕潤而清甜的。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已經全面占領了視野,樹木發出了新芽,到處都是輕盈的,嫩嫩的綠色。一切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