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明已經焦慮的不行,為什么總是拖延不不行動?
原因有兩個:
1.來自內部的: 主觀認為,做多錯多,不如不做。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有問題,這是現實-無論何人,無論何事。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夢。
遇到困難,心平氣和面對就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生活常態。
一定要敢于接受這個現實,這是前提。如何改變?勤能補拙。
2.來自外部: 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你會發現,很多人擅長評價別人,即使他們自己沒有做過,他們也可以設想做好應該是什么樣子。所以當自己遇到困難,事先會想別人怎么看待自己?會不會肯定自己?這也就造成很多人"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常態。
永遠不要再問自己,什么時候開始最好?
因為答案只有一個,現在。
02 趨利避害是大腦本能反應。
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某件事,很可能是因為那件事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
現實中,這種現象無處不在,回郵件喜歡跳簡單容易的先處理,把困難復雜的留在最后; 學英語總愛做聽力和閱讀理解,但不練口語和寫作。喜歡大量看書聽書,但就不愛寫讀書筆記。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就說過,大腦總愛挑選出那些不太費腦子的事情來做,這是順著我們的生理習慣來,比如看書,這是順境,不管你吸收沒吸收,你都會在固定時間內完成閱讀。
你以為讀了很多書,就變得很強了,但真正有用的讀書筆記,你卻因為沒時間,太麻煩而懶得做。因為摘抄和思考這些多數是枯燥的,但只有反復經歷這些枯燥,心智才能有所成長。
讀書最有價值的,是知行合一,將書中有用知識現在就做起來,這才不是紙上談兵。不用為了讀書而讀書,每本書哪怕只學到一點,你運用起來,改變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才是你讀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