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閨蜜約好一起帶孩子去爬山,我們選擇了一條很多茅草的小路,兒子覺得路不好走很不舒服,又因為走得慢被小朋友催并且不停踩到鞋,最終爆發了情緒,拒絕再往上走,要求往回走。
我理解他的感受,兒子接觸這樣的自然環境少,而且他從小就對陌生未知的環境有點膽怯。但不接納他往回走的要求,因為想鍛煉他,在他賭氣要往回走的時候我對他說:“媽媽知道這條路沒有大路那么舒服,你不喜歡走這樣的路,但我們已經走到這里,馬上就到山頂了,媽媽相信你能堅持到底的。如果你想休息一會我可以陪你,但我不想往回走了”。
兒子賭氣的說:“那我一個人下去”。
“你確定要一個人下去嗎?我們都要往上走的”,我回答。
兒子真的一個人往回走,我沒有跟去。走了一會他停住了,見他停下來,我在上面喊,告訴他我們都在等他。但他站在那不動,仍然堅持要下去。過了一會朋友下去叫他,也沒用,還是站在原地堅持要下去。
為了不影響其他人游玩,僵持了一陣我走下去來到孩子身邊,要朋友帶孩子先上去玩,我在這陪兒子。
我仍然試圖說服兒子,可是不論我怎么說兒子就是不走了,而且又開始往回走,我只好跟著下去。
一邊往回走我又一邊試圖勸他換大路追上朋友們,可兒子根本不聽我的,執著的越走越快。
看著兒子小小的身體獨自一人走在和大家相反的道路上。突然,一股傷感的情緒涌上心頭,兒子的背影看著那么孤獨和無助。
此時的兒子,內心一定很多委屈,明明想在家玩游戲不想來爬山的,明明希望走大路不想走小路的,為什么沒人重視我的感受,我感到不被尊重。被迫走小路因為不適應走得慢,原本就很著急了,后面小朋友還一直催,讓人心煩。被踩到鞋子時心里更是懊惱。也許還有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爬山也爬得比別人慢。
天啦,兒子有這么多的內心戲,剛才我竟然一點沒看見。
我自以為理解他的感受,其實并沒有做到真正的接納,內心的聲音是“哦,我了解了,但這沒什么,不值得大驚小怪”。并且,我還試圖控制他的行為,美其名為鍛煉他適應環境。
感覺好才能做的好,兒子在感覺這么糟糕的情況下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想到這里,我才真正接納了兒子的感受和情緒。我對前面執著前行的兒子說:“寶貝,你能不能等等媽媽,你到哪里去媽媽都陪著你,但你等等我好嗎?媽媽追不上你,你不是不要媽媽了吧?”
說這話時我突然哭了,兒子聽了我的話,看到我哭了,停了下來。我走過去,抱著兒子說“寶貝,你別光顧著一個人走不理媽媽,你是媽媽最愛的寶貝,不論你要到哪去,想走哪條路媽媽都愿意陪著你,支持你,我們母子倆一起走好嗎?”
“我想回去”。
“好的,你要回去媽媽也陪你”。
我拉著兒子的手邊走邊想著,就這么走了朋友們怎么辦,電話就來了。電話里朋友告訴我,她們正在山頂看別人玩無人機,孩子們可高興了。
我知道兒子也喜歡無人機,于是我對電話里的朋友說:“無人機啊,那一定特別有意思,我們嘟嘟也最喜歡無人機了。那我問問他,看他有沒有興趣”。
兒子給我的回答是“不去”。
“好吧,媽媽尊重你,你不去,那我們繼續往回走”。回復了朋友,和兒子繼續走。
路上,我和兒子商量,“寶貝,你看我們和阿姨,弟弟他們一起來的,我們是一個團隊,一起來理應一起回去哦。如果現在我們自己回去了,阿姨他們肯定很失望。我知道你不想再爬山了,那媽媽陪你下去,我們在山下等他們下來再一起回去,好嗎?”
“好吧”,兒子回答我。
雖然平靜的接納了兒子的決定,但心里還是有點可惜,如果不是之前的情緒兒子一定也和大家在山頂開心的玩耍。我問兒子:“你平時最喜歡無人機了,不能玩會不會有點可惜啊?”
沉默了一會兒子說:“那我們走大路去找他們,我不要走小路”。
“好啊,媽媽陪你,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爬上去”,執拗了這么久沒想到兒子居然會改變主意,真是讓我又意外又驚喜。
覺察:當我真正接納孩子,如其所是的愛他,真正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自帶評判的忽略,自以為是的控制。孩子才會思考你的建議,所謂引導才有可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