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本書(3/4)/ 第3篇深度解讀:3491字/ 12分鐘閱讀」
【今日導讀】
通過前兩次的解讀,我們理解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擁有了保持專注力的主觀意愿。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深度工作了嗎?顯然并沒有。我們總是本能地拿出手機刷一刷;我們在稍有困難的工作中,總想休息一會兒;我們總是被各種娛樂節目所吸引……
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地使用意志力,讓意志力打敗浮淺事物對我們的牽引呢」?這需要我們使用一些方法,而不是僅僅靠主觀意愿。而這也正是我們要分享的培養深度工作能力的四個方法,它分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將工作內化成習慣;像經商一樣去執行和適當的放松」。
1.方法一: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要想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的處境。「根據自己的工作處境,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本書中,作者介紹了4種深度工作模式,分別是:「禁欲模式、雙峰模式、節奏模式和記者模式」。
所謂禁欲模式,就是指切斷一切與外界聯系的媒介(如電子郵件、微信等),將自己封閉在別人聯系不到的地方。禁欲模式適合自律的自由職業者。比如,科幻作家尼爾使用的就是禁欲模式。我們在他的網站上找不到電子郵箱或郵寄地址。他切斷與外界的聯系,是為了騰出大塊的時間來寫作小說。
而我們之前說的,榮格在塔樓里,不受外界打擾,深度工作。他在塔樓里的工作模式就是禁欲模式。但是,榮格并不是長期待在塔樓里與世隔絕,他人生的另一半時間在蘇黎世,在診所給病人看病到深夜和在大學里講學聽課等等。榮格這種工作模式就是雙峰模式——在塔樓里,他深度工作;在蘇黎世,他浮淺工作,也就是第二種工作模式。
浮淺工作對榮格來說,也非常重要。比如,診所的收入,給他在塔樓里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就是說,選擇雙峰模式的人,看似有一半時間是在浮淺工作,但實際上,這部分的浮淺工作對個人的成長也是有益、有幫助的。雙峰模式適合有固定休息時間的老師、創業者。
我們普通上班族適合哪種工作模式呢?別急,作者也給我們普通上班族介紹了第三種工作模式——節奏模式。
所謂節奏模式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節奏。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個小時,我們可以設置為閱讀時間,形成自己的節奏。許多喜劇演員采用的就是節奏模式工作,每天寫一個笑話,完成后就在日歷上畫個X。
如果你也想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閱讀、健身等,但是又沒有人給你壓力去完成這項工作,那么節奏模式就非常適合你,因為它能觸發你保持進度。
還有,第四種工作模式是記者模式。我們都知道,記者要經常外出采訪,采訪完畢后要立即發回報道,而寫報道是需要深度工作的,很多資深記者一旦有空閑時間,就能立即進入深度工作的技能。記者模式就是由此而來的。
作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采用的就是記者模式。他會充分利用任何一小段空閑時間。如果孩子睡著了,他就會拿出筆記本,把自己鎖到書房里;如果妻子周末在家陪孩子,他就會抓住有人照看孩子的機會,躲在安靜的角落里寫作。
2.方法二:將工作內化成習慣
很多人認為,藝術家的工作靠的是靈感。但是,有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思想家和作家,沒有一人是等到靈感降臨才開始創作的,而是將創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
比如,達爾文在創作《物種起源》時,就是將寫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他每天早上7點鐘準時起床,然后去散一會兒步。接著,他會獨自用早餐,從8點到9點半在書房工作。之后的一個小時,用于拆閱前一天的信件,而后從10點半到中午又會回到書房工作。經過這樣一段工作之后,他會沿著既定的路線從花房開始,沿房周圍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滿意的答案他才會停下來,宣告一天工作的結束。
將工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這樣做的一大好處是,可以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那么,我們該怎樣將工作內化成習慣呢?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3個方法,分別是:
(1)確定進行深度工作的地點。如果可能的話,找到一個專門用于深度工作的場所。比如,會議室或者安靜的圖書館。如果你是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那么找一個深度工作的場所就非常有必要了。本書作者有個同事在深度工作時,習慣在辦公室門把手上掛一個酒店式的“不要打擾”標簽。
(2)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框架,在這個時間內只專注于目前的工作。比如,在深度工作期間斷掉網絡,或者設定每20分鐘間隔產出的文字數量等等。
(3)給自己的深度工作設置規則和程序。比如,你可以設定以一杯咖啡開始工作,或者通過散步來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等等。
3.方法三:像經商一樣執行
真正成功的公司,并不僅僅源自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更重要的是制定了戰略后去實施戰略。同理,我們理解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擁有了保持專注力的主觀意愿,但要想真正實現深度工作,就需要去實施深度工作。所以,作者建議,要想具備深度工作的能力,不如像經商一樣執行。具體來說,是以下4點。
(1)讓自己像商人一樣,給自己找一個能夠燃起欲望的目標,把所有關注點都放在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用足夠的精力去完成它。
本書作者在嘗試這種方法的時候,給自己設定未來一個學年里發表5篇高質量論文的目標。因為發表這個數量的論文是作者以前從未做到過的,而且這個目標有著切實的回報(教師職稱評估馬上就要開始)。這兩種原因結合起來,使這個目標燃起了作者的動力。
(2)找到關注點在哪里之后,接下來就要設置目標了。
本書中舉了一個面包房的例子。是說如果想提升面包房的客戶滿意度,我們應該把目標設置成——接受免費試吃樣品的客戶數量,這個目標可以在短期內給我們反饋,試吃的客戶數量越多,對實現最后的目標就越有幫助。如果發現了問題,我們也有機會和時間來調整。
(3)設置引領性指標后,要跟蹤記錄。
我們所記錄的,應該是我們完成指標時的深度工作時間,而不是記錄最終的結果。這么做,不僅激勵我們擠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還能培養我們深度工作的習慣。
(4)建立問責機制。
所謂的問責機制就是,每周回顧,在回顧的過程中制定下周的計劃。這么做的目的,仍舊是為了建立深度工作的習慣,使我們的深度工作變得更有規律。
4.方法四:適當放松
今天的開篇時,我們就提到了,意識力并不是無限的,它如同肌肉也會疲勞。所以,適當的放松也是有必要的。
一旦工作結束了,就請不要再思考工作的事情。也就是說,總結和回顧不要放在工作結束后。如果工作結束后,還惦記著工作,就會導致一種錯覺:我們總是處于工作狀態中,從而讓我們身心俱疲。工作結束后屏蔽工作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有哪些幫助呢?
第一,適當放松有助于提高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
有一個實驗,讓實驗對象決策采購車輛這件事情。半數的實驗對象,會認真思考車輛的信息,然后做決定;另一半的實驗對象,在讀過相關信息后,去做智力游戲,然后,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做決定。結果顯示,分心的這一組所做的決定效果最好。這就是著名的“無意識思維理論”的來源。
這項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給有意識的頭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有效地激活無意識的頭腦,從而在更復雜的事情上做出最正確的決策」。因此,屏蔽工作適當放松,并不一定會降低我們深度工作的效率,反而能在我們深度工作時幫助到我們。
第二,適當放松有利于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在大自然中度過閑散的時光,可以提升我們的注意力。你或許要說,這是因為在大自然中我們有了好心情,而好心情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表現。事實上,研究人員也在嚴酷的冬季進行了這樣的實驗。在嚴寒的戶外散步不會使實驗對象有好心情,但仍舊提高了他們的專注力。
那么,為了提高我們的專注力,是不是一定要到戶外走一走?其實也不是一定要到戶外。任何放松行為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比如,與朋友輕松交談,做晚飯的同時聽聽音樂,和孩子玩玩游戲,跑跑步。
第三,實際上,到了晚上你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到深度工作了。
深度工作對人的認知有很高的要求。「對于新手而言,每天一小時左右的高度專注工作似乎已經是極限了,而對于專家而言,時間可以長達4小時,但基本不能再長了」。
比如,我們此前介紹的榮格,雖然他在塔樓里深度工作,但并不是一天24小時都在深度工作,很多時候他也會走出塔樓散步;達爾文在寫《物種起源》時,也是一半時間用于散步,一半時間用于寫作。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我們每天處于深度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
5.要點總結
關鍵詞:禁欲模式雙峰模式? 節奏模式? 記者模式? 問責機制
評論與互動:
在平時的工作中,做什么事會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愿意尋找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能夠燃起你斗志的目標,然后將它內化成習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與我評論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