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對現代有許多啟示
朱玉林
一晃十九年過去了,《資治通鑒》終于問世。后世稱贊這是編年體史書的巔峰之作,與《史記》并稱“史學雙璧”,你知道他是誰嗎?
1069 年4月,司馬光好友范鎮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向司馬光抱怨,同時告訴司馬光朝廷為他成立了修書局,要他主編一部繼《左傳》《史記》之后的史書,并征調了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一批文史專家。
司馬光接到詔令后非常興奮,從此開始了修史書的漫漫之路。這個任務可不簡單,需要大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司馬光沒有退縮,他毅然接下了這個重任,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創作之路。
司馬光的創作之路可謂是歷盡艱辛。他不僅要收集、整理大量的史料,還要親自前往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以保證史料的準確性。
司馬光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起床,查閱史料古典達到了忘我的地步:右手拿書,左手執筆。每到覺得是有關鍵價值的地方,就寫上紙條放在桌子上。到了吃飯的時候,別人都吃完了,司馬光還在埋頭苦讀。
一晃十九年過去,《資治通鑒》終于問世。后世稱贊《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的巔峰之作,與《史記》并稱“史學雙璧”。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一部史學巨著,與《史記》并稱為中國史學的雙壁。它從公元前 403 年開始,涵蓋了長達 1362 年的歷史,記錄了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沉浮,是一部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于一身的百科全書。
這位司馬光,在歷史上卻是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被革新派所詬病,棄之如敝履,對他的評價自然也就隨之降低了。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公元前 403 年到公元 959 年間的歷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學巨著。
首先,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采取了“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的編寫原則,以其豐富的史料、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求真求是的態度,成為了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座巔峰之作。
其次,《資治通鑒》在編寫方法上,采用了編年體的形式,將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展開,這種編寫方式具有清晰、直觀、易懂的特點,便于讀者對歷史事件進行系統的了解。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對現代有許多啟示:
1.學術上: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時的嚴謹態度和求真精神,對于今天的學術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學術研究需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真精神為基礎,不斷探索、求證,才能取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傳承文化:《資治通鑒》作為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史學巨著,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智慧,對于今天的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應該注重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貢獻。
3.借鑒歷史:《資治通鑒》以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深刻的歷史教訓,對于今天的社會發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學習歷史,借鑒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談談對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