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是魯迅先生于1925年創作的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收錄在小說集《彷徨》里。講述了在"五四"退潮后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圖片取自同名電影。
一、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有一句情話是這樣說的:“就算你與全世界為敵,我也會站在你身后,與世界為敵?!?/p>
涓生和子君,他們也曾與世界為敵——為了自由和愛,與封建的家人為敵,與封建的朋友為敵,與封建的社會為敵。只不過最后,他們都輸給了世界。
我很佩服他們在那個年代有勇氣去打破舊思想,但是,他們有能力去承擔隨之而來的后果嗎?
人,生于社會,世俗,便是烙進我們骨子里的印記。子君,那個違背世俗與涓生在一起的姑娘,也會羞于看壁上釘著的那張銅板的雪萊半身像;涓生,那個一心打破舊思想的男人,走在路上時也會覺得朋友們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如芒在背。
果然,離開父母家庭后,問題接踵而至——租不到稱心如意的房子,失去了收入穩定的工作,沒有了談天說地的閑暇時光……于是,涓生埋怨子君,埋怨她不再讀書、不再理解自己、不再有孩子氣的眼光……
然而,當生活的窘迫、家庭的瑣事統統落在子君的肩膀上,她還有什么能力做回當初那個”我是我自己的”的無畏的少女呢?離開了父母家庭的庇護,被迫學會做飯、洗衣,為阿隨(他們養的狗)、為油雞吵架,子君還可以無憂無慮地做著當初的夢嗎?
如果可以,我想子君也不想日夜淹沒在柴米油鹽,如果可以,我想她也向往與涓生詩詞歌賦、談天說地,就像曾經那樣,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
然而,是因為有了生活,所以才有愛;因為有了愛,所以才勇敢無畏。但是,他們都忽視了生活。一開始,他們尚可以靠著帶出來的一點積蓄來維持生活,于是覺得我們可以為愛而活。當積蓄用完了,生活維持不下去了,涓生發現子君不是那么勇敢無畏了,涓生以為是因為愛減少了,其實更是因為生活。
涓生和子君,他們去追尋生活,而恰恰是這追尋,使他失去了生活。就如同生于黑暗地牢的人們,渴望著陽光,而當他們逃出地牢,才發現他們的身體根本適應不了這刺目的陽光,伴著地牢里人們的唾罵,終究灰飛煙滅。
二、當你總是回憶愛情時,說明它將要逝去了
漸漸地,涓生與子君之間的激情消退甚至變得冷漠。
然而他們的一只腳已邁出那個封建社會,無法回頭,然而他們已付出了太大的代價,然而他們還想堅持與這封建對抗。
于是,他們極力想要證明:我們是對的,我們是為了愛情、為了自己而活的革新者。
于是,他們開始努力回憶,努力回憶當初的誓詞、努力回憶當初的動作、努力回憶當初的談天說地……
涓生不懂子君為什么要一遍遍地回憶那個滑稽的單膝下跪的場景,他不懂的是,他們之間只剩下回憶了,而子君所擁有的,只是回憶了。
當他們努力地想要積聚起當初那一點點的溫暖,來安慰現在的自己。只能可悲地說明,它已經逝去了。
曾經誓言錚錚,可今如何風雨兼程。
三、愛到深處終自私
終于,涓生向子君提出分手,子君被父親接回家了,子君死了。
子君沒有離開時,涓生想,你于我的愛情抵不過世俗,那么你不要再“扯我的衣角”,只有你離開,才能使我自由;終于子君離開了,涓生又想,我們的愛情怎么會抵不過世俗呢,我們明明有著“為自己”的共同理想啊,然而你居然離開了,居然剩下我一個人,我更加空虛寂寞,怎么會這樣呢?他追尋自由的結果就是,由開始的一腔熱情到后來撲騰著小翅膀,最后,死一般的活著。
兩個人是因為“為自己”而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因為走到一起,才更加堅定“為自己”的共同理想。然而當兩個人之間出現矛盾,他們還是要“為自己”嗎?那么“為自己”到底是什么呢?悲劇面前,我們還相信“為自己”是對的嗎?
釀成這個悲劇的原因,除了社會,還有人性的自私與怯懦。
涓生,一個在那個時代的矛盾體,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舉步維艱,也無法面對內心世界中的不再為自己。于是,他在現實生活與內心世界的邊緣矛盾地存活著。
他們決定在一起時,就知道會有種種困難,然而事到臨頭,卻沒有了承擔的勇氣。
當子君還在努力,涓生早已放棄了,甚至,他幾次想讓子君去死。涓生難道想象不到,當自己和子君提出分手之后,子君身為一個女人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境遇嗎?然而他還是和子君提起了。
子君死后,他選擇遺忘。
當涓生也無法忍受眾叛親離所帶來的那份寂寞,他有什么理由將這一切歸咎為子君?
當涓生無法帶給子君那基本的安全感,他還有什么理由去責怪子君的變得現實了?
當涓生帶給子君的未來是沒有希望,子君再無出路,即便死去。
?
新的生路,沒有生路。
?
我討厭涓生的自私懦弱,也不屑于子君將自己完全依附于愛情。然而我不能否認的是,他們也不過是那個悲劇社會的產物,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勇于踏出第一步的革新者,那些腐朽封建思想的堅殼,才會一點一點被擊碎。終于陽光籠罩大地,終于迎來真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