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公寓5》開拍的相關消息,已經在熱搜上掛了一天多。
哪怕這部劇,帶著洗刷不掉的“借鑒”陰影,許多人提起它都是“咬牙切齒”。
但2009年開播第一部后,《愛情公寓》也的的確確曾創造過歷史:
它曾是無數人心目中“填補近十年國產情景喜劇空白”的作品、曾在網上十天點擊量達到12億、曾被電視臺重播兩千多次……
2014年第四季播完以后,幾乎年年都有疑似“愛5開拍”的消息。如今,終于等到第五季,粉絲歡慶實屬正常。
可是,官宣微博里,無數條評論將矛頭指向了離開《愛情公寓》的幾位演員。
手捧情懷指責他們:“你不演就是人品有問題?!?/b>
社長被這些理直氣壯的道德綁架震驚了。
1
《愛5》開拍,評論在罵王傳君
《愛情公寓》是否抄襲,并無法律定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情節、設定,都能在另一些劇里,找到“原型”。
模仿對象,包括但不僅限于《老友記》《生活大爆炸》《IT狂人》《老爸老媽的羅曼史》……
早在2012年,《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時代》等國外主流媒體,都報道過這一現象。
《時代》提到:Ipartment?is crossing the line between homage and outright theft.(《愛情公寓》正在跨越致敬和剽竊之間的界限)
這些年,《愛情公寓》沒少被“扒皮”。
但依然有無數粉絲“無所謂其他”、“抄襲歸抄襲”,覺得這部劇“給原版貢獻觀眾”。
其實這些,尚可以忍受,《愛情公寓》的確曾為許多人帶來過歡樂,愿不愿意看說到底也是個人選擇。
但無法忍受的是,無數粉絲要求主演團“完整回歸”,并且指責某些離開的演員,是“忘恩負義”:
“希望其他演員暫時放下三觀、爭議,廣告也好抄襲也好,安心結束吧,畢竟還有人在期待?!?/p>
這還算是比較平和的。
更多的粉絲,開始瘋狂攻擊不再出演《愛情公寓》的王傳君。
就是《愛情公寓》里那個一口日本腔普通話的關谷神奇。
他被指責:
“沒有《愛情公寓》誰認識他?演技不錯人品有問題……”
跟“大風向”不同的觀點,都會招來謾罵嘲諷。
社長并不想指責那些依然喜歡《愛情公寓》的粉絲。
畢竟,從一開始大量借鑒模仿,那是制作方的錯,你愿意維護你的“十年情懷”,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可是,王傳君也好,金世佳也罷,當他們成長、離開,去拍真正的、原創的好作品時,不該被詆毀辱罵。
畢竟,誰也沒有義務,為你的所謂“情懷”買單。
2
逼迫別人成全你的“情懷”,是自私
這不是王傳君第一次因為離開《愛情公寓》被罵。
《我不是藥神》后,他飾演的那個頭發稀疏油膩、病態瘦削的白血病人形象深入人心。
而豆瓣評論里,無數人“沖著王傳君打一星”,理由是相似的“忘本”。
在王傳君看來,拍愛情公寓只是一段經歷,沒那么重要。
所以,在經歷了很長一段迷茫期后,他從造型下手,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留著長發、胡子拉碴的大叔。
拒演《愛情公寓5》,在大學宣傳新電影時勸大家多看點好劇,覺得《愛情公寓》抄得太厲害,對覺得他會“毀了關谷”的粉絲毫不留情:
他想要有所突破,覺得自己并不要給觀眾什么交代:“我是屬牛的,我比較倔一點,我覺得我可以演其他角色。
推翻掉關谷才有意義,我要進步,不然我很難有所突破?!?/b>
為了拍《我不是藥神》,他“豁出去了”:
減肥瘦到脫相、去血液科病房住、一場戲吃四十多個包子五碗面……
然后有了顛覆關谷的呂受益。
大家都有感覺,如今的熒幕上,當得起“好演員”三個字的,鳳毛麟角。
可是,當一位演員撿起“羞恥心”,努力突破、向著好演員修煉時,無數人卻不顧他的意愿和追求,不遺余力企圖將他重新拽回去。
為了自己的所謂“青春”、“情懷”。
更何況,當一個故事足夠精彩,演員足夠優秀,幕后制作足夠用心時,換演員或是有人離開,其實都不算什么大事。
《瑯琊榜》第一部,在豆瓣拿下了9.2的高分,這之后,貢獻了精彩演技的胡歌,沒有再出演第二部。
但是,第二部同樣拿下了8.5的高分,與“梅長蘇”人設有相似的蕭平章(黃曉明飾),同樣廣受好評。
同樣是情景喜劇的《武林外傳》,前五十集戲份頗重的“邢捕頭”突然離開,絲毫沒有影響后續劇情的發展,仿佛理所當然。
這背后,是演員的能力、編劇的業務水平、優質的服化道,以及團隊的高標準。
沒有這些東西的劇,才會想方設法在別的地方找捷徑。
我們還能看到的這些如今成為經典的影視劇,是因為這個行業依然有像王傳君一樣“有羞恥心”的演員、導演、編劇……
作為觀眾,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3
爛片橫行,到底怪誰?
社長以前總覺得,如今爛片橫行,該背鍋的不是觀眾,而是那些糊弄觀眾的人。
但這一次,我看到了許多觀眾對作品要求的底線,到底有多么低。
前些天,社長寫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評論里有人感嘆:
多年不看臺劇,猛然一看發現大陸劇已經被甩了這么遠了。
這些年,曾經充斥著“狗血、爛俗、瑪麗蘇”的臺劇、韓劇、日劇,紛紛甩開一貫套路,開始新的嘗試。
臺劇有了揭開原生家庭創傷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8.3),韓劇有了直指精英教育的《天空之城》(豆瓣8.8);
臺劇拍了揭露醫療現狀的《麻醉風暴》(豆瓣8.6),韓劇有了把鏡頭對準小人物的《Live》(豆瓣9.2);
臺劇有了講述家國情懷下普通人愛情的《一把青》(豆瓣9.3),韓劇拍了喪氣卻溫暖,直戳人心的《我的大叔》(豆瓣9.4)……
更不用說探討人性幽微的日劇《非自然死亡》(豆瓣9.4),聚焦法醫行業,展示社會問題:
立意高、格局大,細節嚴謹,驗尸過程全副武裝,臺詞專業術語頻出,女主石原里美可以不顧形象頂著大油頭素顏出鏡……
大家一個接一個跳出了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瑪麗蘇愛情故事,開始探索任性、職業、犯罪、人生……
而我們,一邊羨慕,一邊恨自己不爭氣,一邊孜孜不倦地生產爛片,捧著爛片。
職場劇拍成愛情劇已是常態,各種類型的女主全都變成“戀愛腦”。
別人的電視劇力求短小精悍,日劇大多都保持在10集以內,韓劇大多16集以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反觀我們,四五十集是標配,甚至動不動就七八十集。
更嚴重的還有:嚴重缺乏創新。
編劇們似乎集體江郎才盡,所謂原創讓人不忍直視,各類IP劇和翻拍劇層出不窮。
市場紅火,卻多得是水分??胺Q優秀的,只是寥寥。
馮小剛曾經在上海電影節上炮轟觀眾: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有了這么多垃圾電影。
這話雖然太過極端,但仔細想想也并非全無道理。
我們的影視劇全,的確亂象頻生:
粗制濫造的速成品,胡編亂造的腦殘劇,更有甚者,摳圖注水、數據造假,無所不用其極……
這固然有市場不成熟,制作方不敬業的原因,但有些觀眾,確實一直在“助紂為虐”。
“反正拍的再爛都有人看”,制作方也就肆無忌憚了。
觀眾的要求高了,糊弄觀眾的人沒法再在行業生存了,才會有人去思考提高業務能力。
熱衷于當“傻子”,就別怪別人真的把你當“傻子”肆意愚弄、把你的情懷當垃圾羞辱。
觀眾底線高一點,行業底線才能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