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做了次思維導圖的線上分享,主題是“如何用思維導圖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現在回看,講的內容還蠻初級的,但畢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步驟啦,總有存在的意義。
今天得空,把那晚的分享內容重新編輯了下,當做是思維導圖學習的階段性梳理。日后再來回顧,也曉得自己的學習軌跡,是怎樣一步步走來的。
思維導圖的入門學習筆記,我將從五個方面來講,內容有些多~
Part 1
關注工具背后——思維導圖是什么?
第一部分,先來簡單講講思維導圖的概念。
顧名思義,思維導圖就是把大腦里的思維進行圖像化/視覺化的過程,是大腦思維的模擬呈現。說的再簡單點,就是把一個主題信息從總到分的梳理過程。
理解起來蠻簡單的,就不展開多說。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工具背后的東西。因為任何工具都有自己的設計理念在。在使用之前,最好先研究下它背后的思維理念。
當我們了解并相信了這些背后的東西,用起工具來,才能更得心應手。這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器,則必先曉其理念。光會畫還不行,你得知道為什么要這么畫。
從上圖可以清晰看到,神經元細胞處理信息的方式,就是圍繞一個中心點,向四周爆炸似的發散,思維導圖為什么也要畫成放射狀的,就是因為這個,它模擬了大腦的、自然的運行方式。
另一個是全腦思維,即左右腦協同運行。人的大腦左右半球的主要智力功能是有區別的:左腦注重順序、詞匯、數字、線性感、邏輯和分析;右腦注重的則是想象、白日夢、色彩、節奏、維度和空間感等。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大師級的思維導圖基本都用到了視覺化,有圖像,有色彩、圖標……為什么一幅完整的思維導圖要包含這么多元素?因為它相信全腦思維的好處。
你用到的思維技巧越多,你的大腦,你的聯想力、想象力、記憶力就會越好。而這些就是你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體現。
講完了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理念設計,接下來就趁熱打鐵,講講思維導圖怎么畫。
Part 2
手繪v.s.軟件——思維導圖怎么畫?
先拿手繪思維導圖來做示范。首先要準備好工具,一張A4大小的白紙,一些彩色筆,就夠了。
繪制步驟也簡單。就是一個主題,通過線條去延伸節點/分支,一級,二級,以此類推。繪制的重要元素主要有兩個,關鍵詞和圖像。
首先第一步,畫主題。
畫一幅中心圖像,將所要思考的主題視覺化。
譬如我要做自我介紹,中心圖像的主題就是“我”,于是我就畫了個穿青色衣裙的古風女子,代表一種理想狀態的我,寓意為人青潤如玉。
第二步,畫一級分支,也就是主分支。
主分支,其實就是你所要討論主題的方向,分類,它在意的是思考的廣度,也就是水平性的。
比如我的介紹,在畫主分支的時候,就可以從個人簡介、工作經歷、個人愛好等方面來發散闡釋。
第三步,畫二級分支。
二級分支是沿著主分支進行的發散,這里注重的是思考的深度,也就是垂直思考,比如【個人簡介】這個主分支下,就能想到姓名、性別、性格、聯系方式……等關鍵詞。
以此類推,可以接著發散思考,去畫更多的分支和內容。第三步結束后,其實一幅思維導圖基本就算完成了。
第四步是畫一幅完整思維導圖的其他必備元素。
雖說是第四步,但其實,這些元素并非要等到最后一步才做的,而是融入到前三個步驟中同時進行。
1)曲線。
線條最好用曲線,不要用直線的原因是,你看自然萬物,擁有完全直線的是很少的,基本呈現方式都是曲線,曲線的線條也比較有美感,利于引導大腦發散。
2)色彩的使用
記住一句話就好,總之就是要五顏六色!用色請大于3種顏色。
3)圖像
加入可視化元素。圖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大腦對于圖片的接收和反應速度是快于文字的,所以大家才會說“一圖值千字”,可見可視化表達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也利于刺激想象和大腦記憶。
4)關鍵詞的原則
盡量使用詞語而非句子,做到1個分支1個關鍵詞。關鍵詞的發散性優于句子的,隨意組合包含的含義要比一個句子豐富得多。
接下來講講手繪和軟件的選擇。在這里,我用陳列式筆記,簡單列出了各自的優勢和不足。
這里順便推薦幾款軟件應用,是我這一個多月嘗試用以來,覺得還不錯的。
如果電腦是windows系統,可以用Xmind,個人覺得,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話,免費版已經夠用。
如果是蘋果的,可以用mindnode,顏值控的人應該比較喜歡這種,界面設計很好看。生日那天恰好趕上mindnode限免,也是好運氣哈哈~
最后,在怎么畫的這個部分,還想多說點題外話。
關于手繪和軟件之爭,與其說大家爭論的是哪種工具更好,不如說大家討論的焦點更在于,你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為的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還是在意圖像、顏色等視覺性和美觀?
對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手繪和軟件,或者說思維導圖,你是要畫全圖版的,全文字版的,還是要圖文并茂版的?其實都可以,你隨意,你開心就好——畢竟,“你的導圖你做主”。
我的選擇參考是:個人習慣+目標/需求+所用場景。
比如,我要用思維導圖理順我今天的工作計劃,或者一個項目管理的策劃,那首選是軟件+純文字版,因為這個時候,我的需求是省時、方便修改,別人看得懂。
如果是我晚上閑下來讀書、做筆記的時候,我首選是手繪,而且很在意圖文并茂。一個是刺激大腦,讓記憶更深刻。再一個,手繪也是梳理、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的過程。
總結來說,畫一幅圖之前,或者選擇一個工具之前,要明白兩件事情。
一是這套工具的設計理念,以及它的優勢劣勢。工具都有優劣勢,不必刻意夸大其效用,也不必貶低,只管把它放在合適的地方,然后為己所用。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為什么要畫,想要什么效果?
而且當你真的掌握這套思維方法之后,就不會太在意形式這個東西了,不用天天再想著“我要怎么畫比較好”這種事情,只要去畫就好了。
但是,在規則之中求變,跟不懂規則的隨意去變動,我覺得還是不太一樣的,兩者相較,寧取前者。
Part 3
用場景說話——思維導圖怎么用?
這個是思維導圖的用途分類,左邊是按類型的分法,右邊是按場景的分法。我呢,則主要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實務經驗,從工作、學習和生活三個面向來談。
看,這又是第三種分法了。
前兩部分講了思維導圖是什么、怎么畫;第三部分呢,主要來聊聊思維導圖怎么用。
其實聊完用法,思維導圖的學習到這就夠用啦,基本滿足日常需求。但如果你像我一樣,不甘于此,那還可以再繼續修煉,學習邏輯和視覺。畢竟,前方才是高能。
工作上,可以用于工作日志和項目管理
因為涉及工作內容,有點私密,一些圖不方便放出來分享。感興趣的可自行去搜些模板,了解如何用思維導圖做些項目計劃跟管理。
接下來我著重說下工作日志的事情,這個創意源自辣媽張小桃的分享,看到的時候覺得挺好,就學習著用,在后續的實踐中結合自己的情況做了些許改良。所以強調下,這不是我的原創哈。
清晨上班,打開電腦第一件事是用xmind做今天的工作計劃。列完清單后,會給待辦事項們排序,確立優先級。
排序會依據“要事第一”,以及“最重要的三件事”兩個原則進行。
等到下班前,重新打開xmind,對今天的工作內容和完成進度做下梳理,有整理出資料的內容,順便進行資料存檔。
對于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則會重新安排上日程,并提醒待解決。
原則就是時間管理中的日事日清,記錄之余,關鍵是經驗的總結和反思。
這里再插一點題外話,一般我的個人經驗管理,主要借用3個工具:思維導圖+晨間日記+云筆記。
思維導圖用來梳理、提煉,強調關鍵詞記錄,所以容易俯瞰全局和細節,查漏補缺。
晨間日記則是做長內容的輸出,強調反思和經驗總結。這和思維導圖的工作日志是互補的,我總覺得,老用詞組進行輸出,會影響個人的寫作能力,所以會提醒自己多去寫些完整的長句子,來鍛煉寫作。
每日的經驗記錄與總結,則會不定期同步到云筆記,貼上標簽,方便存檔和檢索。
所以在這里可以能看到,對于個人的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而言,思維導圖還算一個不錯的工具。
除了工作,我還會在生活和學習中用到思維導圖
比如做讀書筆記,聽課筆記,分享提綱,旅行清單,購物清單等等。
現在還在練習手作嘛,就做了個“一圖讀懂”系列的手作教程思維導圖的嘗試,也蠻有意思的。
在本節末尾,順便聊聊繪制的那些思維導圖的存檔。
如果是軟件制圖,我會1)在電腦里建一個專門文件夾,保存在本地;2)利用軟件的同步功能,保存到手機相冊和印象筆記。
如果是手繪,我會1)用一個專門的文件夾來收存;2)用“掃描全能王”掃描備份到手機相冊、電腦文件夾和印象筆記3個地方。
這樣不怕丟,要找也容易。
Part 4
掃雷給你看——幾個使用誤區淺談
在這里列舉幾個可能出現的誤區,并附上我的理解。
Q1:思維導圖在什么地方都能用嗎?這個工具是萬能的嗎?
我認為不是的。思維導圖不能包治百病,不同類型的問題,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梳理。術業有專攻嘛。
有些職場人士會很鄙夷一些人用思維導圖做購物清單什么的,覺得這是在小題大做,浪費時間。但我不能茍同這種說法。
因為我覺得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復雜信息和管理,比如全職太太、在職媽媽,去超市一次購物就是一周的量,購物前用思維導圖梳理下待購清單,查漏補缺,避免非理性消費,這難道不是在提高生活效率嗎?畢竟尋常人的瑣碎日常也有它的價值存在。
Q2:思維導圖不就是把線性筆記換個方式嗎?
思維導圖并不是把線性筆記換個樣子表達,不是語言游戲那么簡單。那怎么才能避免把思維導圖淪為語言游戲呢?我在第5部分會講到“層次化”,基本分類概念,是用好思維導圖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Q3:思維導圖就是畫畫嗎?
Q4:不會畫畫還能用思維導圖嗎?
第5部分我會提到“視覺化”的價值。
但兩者的關系,簡單來說,思維導圖不是畫畫,不是讓我們做一個繪畫家,藝術家。事實上,不會畫畫也照樣能把思維導圖用的很好。
關鍵是在畫一幅圖,或者選擇一個工具之前,你要明白自己的目是什么,需求是什么。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判斷你要畫的那幅思維導圖,是全文字的比較好,還是全圖,或者圖文并茂的更合適?
總之,工具不是拿來秀的,根本上是要用的,是得能幫助到我們,為自己所用。只要用的有價值,形式是怎樣的,并不重要。
總之不要本末倒置。
Part 5
前方才是高能——思維導圖的進階之路
終于來到最后一part啦。前面講了那么多,如果是單純畫幅思維導圖,其實都很容易上手了。
那為什么有的人因而成了思維導圖大咖,常常感慨導圖如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有的則只停留在勉強會用的階段,似乎并不見多大成效呢?
我覺得問題恰恰出在兩個地方——邏輯與視覺。這也是我在曉得思維導圖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怎么畫以及怎么用之后,開始探索的幾個點。
在這篇文里,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塊內容:
視覺——讓你的右腦靈活動起來
邏輯——思維導圖重在思維而非圖
1.視覺化
俗語有云,一圖值千字。
大腦注意的中心永遠是意象,思考的主要形式是圖片和聯想。
“因為圖片使用到了大量的大腦技能,如色彩、外形、線條、質地、維度、視覺節奏等,圖像會引發廣泛的聯想,加強了創造性的思維與記憶?!?br>
對于經常從事創造性思維和工作的人,學習可視化是一種很不錯的大腦思維鍛煉。
其次,人人都能學會畫畫,只是需要練習。
這里推薦一本書,叫《五天學會繪畫》,作者是貝蒂愛德華。
這本書讓我終于完全信服了學習畫畫的必要性——在于學會右腦思維,除了想象力的激發,還有就是培養觀察能力。
你為了畫好一樣東西,就必須很認真的去觀察眼前這個事物的每一個細節。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難道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創造思維的訓練嗎?
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很堅持,如果時間充裕,盡量練習用手繪的形式來畫思維導圖。
2.層次化
觀察一幅思維導圖,會發現主分支的線條會比其他線條粗很多。這是因為思維導圖使用了“層次化”。也就是博贊所說的“基本分類概念”。
因為繪制思維導圖就是把重要元素逐漸分解成細小元素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里,如果有意識地體現層次感和分類,思維導圖就能清晰地呈現出整體結構和層次來。
這個概念不太容易短時間內講清楚,我也有點犯難不知該怎么講。
所以,建議對思維導圖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記得去看看參考書的相關章節,并且強化練習。
畫著畫著你就懂得“層次化”是啥了,而“層次化”,正是把思維導圖和線性筆記區別開來的關鍵一步。
我來分享下我是怎么來完成“層次化”的。一般來說,我的手繪思維導圖會分成兩個步驟。
1.隨心所欲地畫
想到什么就寫下來,不要去管它對不對,用不用得上,是不是跑題了。
不要去判斷和阻止,一定要讓每個想法都自然而輕松地呈現出來。
2.就是分門別類
將第一步所畫的小型(不完整的)思維導圖,用你的思維去梳理,給這些想法,排序,分類,找關聯。層次化后,畫一幅完整思維導圖。
是不是挺有趣的?
這也是我覺得思維導圖勝過線性筆記的魅力所在。它是無限延伸的、相互關聯的、你甚至可以無限地聯想發散下去。并且知道你的發散路徑、內在邏輯是怎樣的,這就讓你擁有了無窮的可能性。
還有一點要注意。
因為思維導圖是對大腦內部思維過程進行圖像化的外部呈現,是發散性思維的模擬和強化。
所以,如果你在畫思維導圖的時候,覺得這幅圖畫的亂七八糟,千萬不要因此而懷疑。也許不是你沒畫好,只是當時大腦的思維就是這樣亂糟糟的。
就像你有時候去聽別人的講座,記得筆記也很混亂,這也許不是你筆記能力的問題,而是演講者本人思緒就是混亂的,思維導圖只是誠實地把思維本身的過程記錄下來而已。
那么,當一份思維導圖的層次化出現問題,不夠清晰,邏輯混亂的話,這時候你就要留意,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或去掌握更多的思維模式(思維框架)了。
有人會問,不是說思維導圖可以訓練思維的嗎?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學習的誤區。
工具本身并不能直接幫助到你去訓練思維,能訓練思維的只有思維本身的訓練。
因而提升自己思維的結構力、邏輯性,強化思維訓練并掌握更多的思維模式,總歸是有好處的,這才是事半功倍的關鍵。
以上。我的思維導圖入門學習經驗總結,到這里就完成更新啦。是結束,也是另一段學習旅程的開始。
初稿寫于2016.9.28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