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英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3年。
紀錄片的主角是20名來自不同階層背景的英國7歲孩子,影片記錄了他們每隔七年的生活學習狀態、未來的展望、對異性的看法、對其他成員的看法、對節目的看法等等問題。
但是節目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人 自己都不見得了解自己,縱使你閱人無數,上鏡的10分鐘與其中7年的成長實在是相形見絀,許多觀眾自以為就此了解了他們,但其實觀眾只能對他們的人生有一個非常模糊而片面的感覺罷了,看這個片子千萬不能覺得自己上帝視角,什么都知道了。
有人說每7年人體內的細胞就會全部更新一次,那么是不是每過七年,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新的自己呢?
假如人可以活80歲,這一生不過11個“7年”,你覺得哪一個”七年”最重要呢?
有人說是“14歲到21歲”有人說是“21歲到28歲”,在我看來,確切地說,是“18歲到25歲”。
這是人生中非常尷尬而復雜的年齡段——可能對于父輩來說,18-25歲是人生的一個創造奮斗的過程,父輩們成熟的早,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現在我們的18歲處于一個不完全具有獨立能力的可又整天喊著需要自由的年齡段。
可悲的是:我們既不能厚著臉皮說我們還是孩子,又沒有底氣告訴他們我已經是大人了!
18到25歲真是一個難過的年齡段,我說的這個“難過”不僅是“sad”,還有“hard”。
有的時候我自己都不懂我自己,前一天在為我的野心感到心驚,自命不凡擁有遠大抱負之人。后一天又置身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的混亂,也許來源于大家的混亂。
你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按部就班地畢業,進入大學,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剛開始還是緩步而來,不知不覺已經開始小跑,當你發現所有人都在或明或暗地較勁兒時,你已經撒開了奔跑,并疲憊的氣喘吁吁。
我們常常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敗和失望,都是因為人生中大部分重要的命題過于集中和濃縮,關乎一生的話題,卻需要在短短七年里亟待解決。
在我們生命力和熱情最強盛的年紀里,需要面對的大部分抉擇,都直指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走向。
常常有人說:“你明明這么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為什么總是開心不起來呢?”
你想開心啊,但你害怕眼前開心過了,之后會是漫長的失落。
矛盾的是,讓我們猶豫踟躕的恰恰就是“無限的可能性”——我到底要去哪里?我到底要做什么?年輕的時候只想要萬全之策,舉棋不定卻不知倒計時已開始五四三二一零。
越關乎人生的重要決定,卻給我們越短的時間去考慮。
說18-25歲是最需要努力的年紀,因為在十八歲之前,我們沒有那么多的能力自我改變和重塑,25歲之后,又會被生活所牽制,無法做到真正地無拘束。
18-25歲這七年,是最適合你“自救”的。因為成本最低,而收效最高。
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7年時間做一些準備,這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
不斷地試探并塑造自己的世界觀、逐漸完成經濟上的獨立、摸索并選定未來發展的事業。都是當下重要的事情。
韓松落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一定要亂看書,亂看電影,亂談戀愛,使勁地經歷無用的經歷。因為吃了10個大餅才飽,不能歸功于第十個大餅。”
未來人生的路真的還很長,但重要的是你現在正在選定的方向。你現在寫下的每一筆都是伏筆,走過的每一步也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