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吳亦凡!一位認真演戲的小鮮肉,我們應當給予他多一點時間,沒有哪一個老戲骨是天生的。
若干年后,當人類回顧中國的娛樂歷史時,吳亦凡,會是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無法磨滅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吳亦凡,一個從韓國回來的前偶像團體成員。
我對吳亦凡的臉有很深刻的印象。
為什么呢?
我曾經在評價春夏的時候,這么說過:
春夏有一張天生的“電影臉”,本身自帶故事光環,眼睛里像泊著一灣湖水,拍硬照都像是有無盡的故事欲言又止,起點比一般的演員不知道高出多少,只要不自甘墮落,以后拿獎肯定要拿到手軟。
同樣的話,我在當時,也送給了吳亦凡。
雖說整體打扮還略偏偶像,但吳亦凡勝在,眼睛中有內容。
我曾斷言,這個被粉絲們稱為“天使般純凈”的少年,有一雙并不純凈的眼睛。
他的眼睛里寫滿了不屬于一個偶像的故事和欲望。
這種故事,增加了他作為一個偶像的厚重感,跳脫出了一般偶像的范疇。
而這種欲望,讓他非常適合去飾演一個外表單純,但內心復雜的角色。
他的眼睛,根本就是為電影而生的。
當時一個年僅24歲的非專業演員,擁有一雙為電影而生的眼睛,你們知道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嗎?
有多少如今的老戲骨,在20歲的年紀,都還是一雙單薄的眼睛。
吳秀波
年輕時候的波叔完全一副鄉村青年的模樣,眼神里寫滿了無力。
唐國強
年輕時的諸葛村夫,帥是帥,但眼神里只有太陽,光芒之外再無其他。
吳剛
年輕時候的達康書記,似乎總是睡不夠。
而在年輕的時候就擁有電影臉的那些未來影帝的眼睛,你們感受一下:
梁朝偉
明眸如星,如深夜絮語,難以抗拒。
梁家輝
孱弱無辜,優柔羸弱,落魄皇族帶著最后的一絲倔強。
劉青云
少年早熟,不失純真,感染力極強。
再對比一下,和吳亦凡同期的年輕人的眼睛:
董子健
董子健的演技很好,但眼神過于清澈,在那時還只能演少年類型的角色,這幾年變化比較大。
陳學冬
除了好看,沒有別的內容,眼大無神。
張哲涵
屬于好看,但丟到人群里根本就找不到的那種。
現在再來看吳亦凡,你告訴我,他的眼睛里有沒有戲?
暴食?色欲?貪婪?暴怒?怠惰?傷悲?自負?傲慢?
吳亦凡的眼睛里有七宗罪的顏色。
然而。
任何悲傷的故事都有一個令人心碎的【然而】。
然而吳亦凡是個歌手。
正當我惋惜,華語電影界可能痛失了一個可造之材的時候。
然而
任何非常悲傷的故事都有兩個令人心碎的【然而】。
然而吳亦凡一聲不響的來演電影了,還是個主演。
這是一步開頭錯,步步錯的壞棋。
錯在哪兒,聽我娓娓道來。
對于吳亦凡來說,如果他真的有心成為演員,他應該選擇的道路是:
A:幾年系統的學習,出演小成本電影的主角,偶爾出演大制作電影的配角,逐漸晉升到大制作電影的主角;
B:長期出演大制作電影的配角,偶爾出演獨立電影的主角,逐漸晉升到大制作電影的主角;
然而吳亦凡選擇的卻是:
主角,配角,主角,主角,主角,主角,龍套。
讓一個沒有表演經驗的人出演主角,一般會得到兩種結果。
一種是:
另一種是:
這種僅存于皮相表面的表演方法,恰恰是沒有學過表演的人,對【演技】的一種誤解。
按理說,首次表演如此的糟糕,對于一個珍惜自己表演生涯的藝人來說,應該及時止損。
然而。
任何極度悲傷的故事都有三個令人心碎的【然而】。
然而吳亦凡突然在【主演】的道路上開始一路小跑狂奔,絕塵而去。
因此得到的結果自然也是令人心碎:
雖然有一部分別有用心的吳亦凡黑粉總喜歡用:
演技這種事是見仁見智的,不管你們怎么說,我覺得吳亦凡演的挺好。
這樣的話,來試圖給吳亦凡招來更多的黑子。
但這句話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邏輯問題。
首先,你認為一個為了成為唱跳偶像而特訓了多年,卻沒接受過一天系統的表演學習的人,演技很好?
這就好比你說:
陳奕迅真是一個出色的新媒體運營人員。
一樣,完全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前因和后果。
其次,演技這種事如果只是見仁見智的話,那全世界有表演專業的院校都得哭成小媳婦。
從中世紀就開始傳承的表演藝術,到18世紀被認定為一門專業,到了你的嘴里,成了【見仁見智】的玄學。
來你自己先笑一個。
但如果說,吳亦凡至今為止,已經演了超過10部電影,演技依舊沒有進步的話,那也是有失公允的。
至少他已經由一個放不下偶像包袱,演戲整個人hold成粽子的門外漢:
進化成了一個敢于放飛自我,并用心體會角色本質的體驗派演員:
通過這10部電影,吳亦凡終于跨出了成為演員的第一步。
這對于一個職業是歌手的人來說,已經是不小的進步。
作為吳亦凡的真愛粉,我們應當鼓勵。
然而,對于吳亦凡這樣一個腳程雖慢,天資雖差,但有心進步的年輕人來說,他始終還有三個被人嫌棄的理由:
一、無法探尋自我和本我的矛盾造成的個性割裂。
我們大多數時候在舞臺上看到的吳亦凡是這樣的:
狀態關鍵詞:酷,穩,收。
而我們在舞臺之外看到的吳亦凡是這樣的:
狀態關鍵詞:瘋,逗,放。
到底哪一種吳亦凡才是真正的吳亦凡?
我們不知道。
但他需要知道。
這就好比,曾經被割裂在朋克和逗比之間的大老師,走上了哲學的道路,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自我。
金句頻出的大老師終于在音樂和綜藝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如果吳亦凡一直無法找到自己作為歌手和演員的平衡點,那么他兩邊都無法取得杰出的成就。
如果吳亦凡終于找到了這個平衡點,那么他就能夠跳脫出歌手和演員的桎梏,也許他會成為大老師一樣的段子手,也許他會成為其他的什么。
有無限可能,誰知道呢?
二、商業范疇和舒適范疇無法達成統一的形象隔離。
商業要求吳亦凡必須成為他沒必要成為的人。
比如扛票房的主演,綜藝節目的眾矢之的,流行音樂的領路人。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看到的吳亦凡都是這種迷茫的眼神: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種發自內心的疲憊,它騙不了人。
吳亦凡現在的狀態,很像早些年的景甜。
早年景甜也不是一出道就讓人們嫌棄她總演爛片的,至少是有一個過程。
景甜演第一部電影,觀眾:這妹子誰啊?這片子真爛。
景甜演第五部電影,觀眾:這妹子怎么老演爛片。
景甜演第十部電影,觀眾:有這妹子,那電影肯定爛。
但后來,景甜的商業范疇不再是電影了,而是回歸了她的舒適范疇----我只是個單純的想演電影的女孩子。
這時候景甜的口碑就有了轉變。
景甜演第十五部電影,觀眾:嗨,又是這妹子,看看這次能有多爛。
景甜演第二十部電影,觀眾:妹子,加油,你已經進步很多了,我相信你有成功的一天!
這種口碑的轉變,也是吳亦凡要學習的地方----終有一天,人們會明白,你到底要做什么。
三、黑粉惡意吹捧和真粉客觀對待的應對選擇。
這是一個偶像必經的選擇之路,很殘酷,也很關鍵。
偶像的粉絲很多,但一樣米養百樣人,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
中國的爹媽也有很多,個個都說自己愛自己的孩子,但熊爹媽也不少見。
粉絲也一樣。
說好話的粉絲不一定就是好粉絲。
說壞話的粉絲也不一定就是壞粉絲。
但試想一下,當你把只考了50分的試卷拿回家時,你的父母說:
孩子你太棒了!你簡直是天才!我知道你有多努力!不要聽其他人的批評,他們只是在嫉妒你!
那么若干年后,你會變成什么樣?
雖然,當人們面對夸獎時,人性總會本能的讓你選擇相信。
吳亦凡也面臨這樣殘酷的選擇。
夸自己的,他當然知道是害他;批判自己的,他也當然知道是為他好。
但他能取誰舍誰?
答案你我都知道,只是不愿說出。
尾聲:
縱觀吳亦凡短短幾年的電影之路,就像一個赤腳的嬰兒,走在充滿折磨和苦難的地獄。
被錯愛寵溺,被真愛嫌棄,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
他的內心,是喜?是悲?是幸?是霉?是冷?是暖?
未來的道路,是明?是暗?是坦?是險?是山?是坑?
這些問題,或許都只能應了他的一句臺詞。
“菩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