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著名美學家,文學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早年畢業于香港大學,后留學英、法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后在北大、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和享譽世界的美學大師,主要著作由有《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西方美學史》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留學期間向夏丏尊先生主編的《一般》雜志投的稿件匯編,信的對象是中學程度的輕年。他以“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識”,贏得了青年讀者的感服,給予了很多人以啟迪和力量。
這個系列,將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觀點,以及閱讀過程中的點滴體會。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兒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投入與抽身,我用這兩個詞概括作者這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
最近,看到一個用生命抗爭不牽狗繩之人的女孩的新聞,她以這樣決絕的方式,擊穿了很多人的冷漠,喚醒了對理性的呼喚。可謂太投入。
然而,有時候,生活真需要把自己擺在后臺,跳出紛紛擾擾再看人和事,雖說不總會有“渺滄海之一粟”的感慨,但終究會有一些不一樣。
我覺得這個例子舉的不夠準確,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大多數人類的不自知。
“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
“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蟲魚的儕輩,草木蟲魚在和風甘露中是那樣活著,在炎暑寒冬中也還是那樣活著。”他們時而戾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晏然蟄處,都順著自然所賦予的那一份本性。在它們看來,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作者認為,這并不是一種頹廢的人生觀。“請你在春天到百花齊放的院子里去看看蝴蝶飛,聽聽鳥兒鳴。然后再回到十字街頭,仔細瞧瞧人們的面孔,你看誰是活潑,誰是頹廢?”
“你在冬天積雪凝寒的時候,看看雪壓的松鼠,看看站在冰上的鷗和游在水中的魚,然后再回頭看看。遇哭便叫的那“萬物之靈”,你以為誰比較能耐苦持恒呢?”
與自然相融,這是站在前臺,平等地面對萬物,平靜地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
在后臺,抽身而出,看人生分外有趣,喜劇的趣味自不待言,悲劇更另有一番意味。
作者認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他在《無言之美》里曾說明這個道理。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便呆板單調至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善盡美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樂。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于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天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悲劇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有千載后的唏噓感嘆。
人生本來有悲劇才叫人生,所以無論站在前臺或后臺,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
關于這篇人生的文章,可能是朱光潛先生十二封信中最有名的,這個觀點我很早之前就看過,也深以為然。
前臺和后臺,像投入和抽身,一個是真實而純粹,一個是超然而豁達。自如切換這樣的狀態,不至于太拘泥,也免得太清醒。是較為理想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