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曾寫過許多關于時光之類的詩文,司馬反復寫,欲以此警醒自己要珍惜時光,就差沒拿時光當鞭子每日狠抽自己。
這不,就剛剛在三小時前,司馬靈光一閃,五分鐘內寫了首叫《時光》的小詩。
寫得好不好呢?司馬發表后再仔細回頭讀這小詩,兩個字評價:So So.
急急忙忙在五分鐘內寫出的東西,要想好到哪兒去,鬼都不信。昨天讀了諾亞.盧克曼的書,他提到有詩人三年就寫一首詩,字字推敲,句句斟酌。
司馬寫了歪詩,心情不太美麗,卻突然靈光乍現,媽的,時間莫不是場騙局?
古今中外,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寫了浩如煙海的關于勸人珍惜時間的文章,將這些文章的書頁一頁頁排列開來,搞不好要繞地球一周。
孔圣人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漢樂府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西晉陶侃常與人云:大禹圣人,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岳武穆仰天長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柯察金說:人,應當趕快生活。
還有大家常說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
一句比一句令人駭然,讓人血脈賁張。
司馬若再繼續舉例下去,可能會寫得簡書的存儲器都不夠容量。
司馬每讀到這些句子,總是心驚膽戰,惶惶然不知所措,生怕自己就做了那種浪費生命的人。
于是,司馬心里總是急,做什么都急,火急火燎的。能2秒干成的事絕不用3秒。
司馬走路的步伐越來越快,五年前還是一分鐘60步,三年前100步,現在一分鐘140步。
同事老問我,司馬,你為什么總是在跑?
司馬苦笑說,非也,司馬只是快走而已。
司馬之前學吉他,給自己下死命令限定一個星期學會彈基本音符。結果,手指死了一層皮,還是未能學會基本音符。
司馬學寫詩,給自己限定五分鐘必須寫完一首。結果,每每寫出來的詩句總是無病呻吟。
司馬還學鬼步舞,給自己限定兩天內學會基本步法。結果腳練腫了也沒能掌握基本步法。
司馬也曾學日語,給自己限定3個月內學會基本會話。結果,三個月過去了,司馬連五十音圖都沒能掌握住。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這些話像是緊箍咒死死地扣在司馬的頭上,逼迫著司馬做什么事都火急火燎,恨不得一秒鐘掰成兩半來使。
然并卵,司馬越是著急,越是想做成某事,卻越是做啥啥不成,越是做不成就越著急,如此惡性循環。
于是乎,長期下來,司馬失眠了,整夜整夜輾轉反側。
司馬某日看了某抑郁癥患者對自己的描述,再看看鏡中自己仿佛燒焦的面孔,立馬自我診斷,司馬可能抑郁了。
抑郁,這還了得?司馬寧愿醉生夢死,也不愿成為抑郁的人。
既然做啥啥不成,那好,老子干脆啥也不做了,每天混日子。
混著混著,混到無聊透頂,竟無意間看到了天涯上某友寫的一篇關于解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文章。
他說,心經就是講空,時間是空,空間也是空。
時間是空?全世界不都說時間就是金錢么?
司馬對“空”這個佛學概念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司馬讀了大量相關的寫“空”的文章,竟發現,偌大的佛學理論寶庫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空”,緣起性空。
時間是不存在,空間也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人的幻覺罷了。
司馬一直在腦海里解讀“空”的概念,慢慢地,腳步自然而然地就放慢了,從140步每分鐘放慢到100步,再到60步。
司馬變回了從前的司馬,司馬的腦子里就剩一個字:空。
漸漸地,司馬的失眠癥好了,每天睡到自然醒。
字司馬的失眠癥好了之后,司馬開始繼續認真思考“空”的含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五受想行識,五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這段心經中最經典的話,是對“空”最好的解讀,這段文字同時還能讓你體會到心經獨有的文學美感。
《金剛經》里也對“空”的經典描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司馬開始學會放慢自己的呼吸,放慢一切事情的節奏。
然后,奇跡出現了。
司馬竟然很快學會了吉他,學會了鬼步舞,學會了日語基本會話。至于寫詩,司馬在諸位大神面前,萬不敢說學會了,但至少知道如何詩意地去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
很奇怪,就是當你放空一切,你不怎么想成功時,成功卻來得很快;當你火急火燎地追逐成功時,成功卻總躲著你。
這好比這么一個場景:你在京東上了買了一件款式和花色都極其喜歡的連衣裙,你開始無時不刻地盯著手機上的物流進度。第一天沒到,你心里就無名火起;第二天沒到,你就要開始罵娘了;第三天沒到,你可能就會投訴店家。而若當你下單后,不去關注這個事,你去處理自己手頭工作去了。然后,就在某天,你突然接到快遞員的電話,說你的快遞到了。你此時一愣,噫?怎么會這么快呢?
時間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是相對的。你高興時,時間很快;你痛苦時,時間很慢。你在電影院和女朋友看電影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而你在工地上搬磚的時候時間就過得很慢。
一樣的道理,你越想得到的東西,它越是不來;你越想回避的,他卻隨時出現在你的世界。
于是乎,佛說,你不要起心動念,保持平常心就好。這個觀點與孔子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轍。道家也講“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我讀過儒道佛的一些書籍后,發覺這三家理論在許多地方竟然有相通的地方。我喜歡《遙遠的救世主》里的一句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么急,反而適得其反,做啥啥不成。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很著急的時候,做事的質量反而下降,就是常說的欲速則不達。隨便完成一件事簡單,但完美地做一件事則難。而成功就是要求完美,完美需要時間,需要一種不急的,恬淡的心境。
佛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意在治心,當你心空了,反而什么都能裝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