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夏日City Pop專題系列第二章
-------------------------
在《City Pop不是泡沫美夢,而是我們期待著的未來》中,我們講述了City Pop的起源與發展,今天我們將介紹幾位City Pop音樂家。
1.細野晴臣
談到City Pop起源時,我們曾提到兩位極具代表性的音樂人,而其中最早涉足City Pop的便是細野晴臣(Haruomi Hosono),他是最早在日本將現代流行音樂傳播開來的音樂人。
細野晴臣
1947年,細野晴臣出生于東京,祖父曾是日本鐵道官員,還是泰坦尼克號上唯一幸存的日本乘客。
細野正文
而外祖父則是一名鋼琴調音師,平日里也會彈點小曲,給孩提時代的細野晴臣無意中帶來了音樂的啟蒙。
小時候的細野晴臣
除此之外,生活的環境也造就了他的音樂審美。
戰后的日本頗為流行美國文化,駐日美軍和旅美人士帶來了大量的現代流行文化,從藝術、文學,再到飲食、服飾乃至生活的各個方面,日本都沉浸在美式現代文化之中。
60年代東京街頭的青年
尤其是從1958年開始,為了照顧駐日美軍的娛樂消遣,遠東廣播在沖繩設立了一個分部,向日本傳播美國人的日常。每到夜晚,DJ便會播放美國本土流行榜的熱門唱片。
年輕人大多聽著廣播長大,細野晴臣也不例外,童年他總是守在收音機前,等候著大洋彼岸的聲音。
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細野有著天生的音樂敏感性,在吸取養分的同時渴望創造點什么。中學時代,他學會吉他后便拉朋友玩起了樂隊,開始了音樂的初體驗,這時他受到了Bob Dylan的影響開始嘗試唱歌。
年輕的細野晴臣
?
不過這時他還有一個愛好:漫畫。高中時代他做過最多的就兩件事:玩樂隊、和朋友上課畫漫畫。
細野晴臣還曾考慮做職業漫畫家,但因為一起上課畫畫的同學太強了,細野便放棄了漫畫繼續音樂,這位朋友后來成了著名的漫畫家,名叫西岸良平。
大學時,他開始學習貝斯,畢業后加入了Apryl Fool樂隊擔任貝斯手。
1969年,細野晴臣與松本隆離開了樂隊,和大瀧詠一和鈴木茂組成了Happy End,在樂隊中負責主唱、貝斯、吉他和鍵盤。
Happy End
以細野晴臣為核心的Happy End樂隊可以說日本流行音樂的奠基者,他們在一個翻唱英文歌曲成風的年代,開創了日語搖滾的先河。
一名日本樂評人將City Pop定義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流行音樂”,并認為Happy End是City Pop的起點。
不過此時的Happy End還沒有明顯的City Pop痕跡,但是在細野的主導下,樂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如專輯《風街ろまん》中由細野晴臣作曲的《風をあつめて》,不難發現已經有了City Pop的影子:
《風街ろまん》
這首歌后來也成為了電影《迷失東京》的片尾曲。
電影《迷失東京》
1973年,Happy End解散,細野晴臣又和鈴木茂,林立夫,松任谷正隆組成了Tin Pan Alley。
Tin Pan Alley
Tin Pan Alley就像一個音樂工作室:成員之間彼此協作,也獨立活動,還有一眾音樂人會加入進來進行創作,比如矢野顯子、南佳孝、井由実、山下達郎、大貫妙子、坂本龍一。
在細野晴臣的主導下,Tin Pan Alley的音樂有了更多City Pop的味道,在搖滾的基礎上融入了Fusion、Bossa Nova的爵士風格,營造出輕松、愜意的音樂氛圍。
而與此同時,細野晴臣還開拓了自己個人音樂事業,開始了獨立的音樂活動。
1973年,他發行了首張專輯《Hosono House》(細野之家):
《Hosono House》
開場曲《Rock-A-Bye My Baby》溫柔而慵懶,秉持著美式沖浪音樂的內核,再以Bosaa Nova式的和弦進行,奠定了專輯的氛圍基調:
之后,細野晴臣又陸續發表了《Tropical Dandy》《Paraiso》等個人專輯,從中不難發現從Country到Jazz,再到Funk,細野拋棄了日式傳統民謠的影子,不斷在探索創新的音樂形式:融合再創作。
《Tropical Dandy》
這樣的創作思路,影響到后來一大批City Pop的音樂人,成為了City Pop的創作基礎。
1978年,細野晴臣和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組建Yellow Magic Orchestra (黃色魔術管弦樂隊)獲得了巨大成功,開拓了合成器音樂在日本的普及,為80年代的City Pop的風潮加入了最后一道元素。
Yellow Magic Orchestra
此后,細野晴臣將自己的音樂世界拓展到更為深遠的領域,涉及到更多的世界音樂與氛圍音樂,音樂風格愈發實驗性。
但是70年代的細野晴臣,無疑是未來City Pop興起的根源。
2.山下達郎
細野晴臣確立了City Pop音樂的雛形,但是真正推動City Pop成為時代潮流的音樂人,卻是我們上期提到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山下達郎(Tatsuro Yamashita)。
山下達郎
山下達郎同樣出生于東京,一家三口住在池袋的公寓里,父母經營居酒屋,接手祖父的工廠后以破產告終,不過殷實的家底還是給他帶來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山下達郎的音樂啟蒙是電影音樂,因為父母是電影愛好者,他童年時在收音機聽了不少影視劇音樂,那時他最喜歡的歌手是三波春夫。
三波春夫
初中時,山下達郎加入了銅管樂隊負責打擊樂器。
與此同時,朋友向他推薦了The Ventures樂隊,他開始接觸大量現代流行音樂,也開始對吉他產生興趣,便買了尤克里里和吉他自己練習,略有小成后組起了樂隊,擔當鼓手和主唱。
年輕的山下達郎
高中生活并不如意,因為留長發而被喝斥,和同學也玩不到一起被孤立。成績下降,險些留級。
1970年,趕上日本的學生運動,他的高中生活每天都在音樂、打工、學生運動、爵士咖啡店和電影院中度過。
1973年,山下達郎進入明治大學,但是幾乎沒上過課,3個月就退學了。退學后的山下達郎決定去追求音樂事業,便與大貫妙子、村松邦男組建了樂隊Sugar Babe:
Sugar Babe
樂隊的名字來自于The Youngbloods的歌曲《Sugar Babe》。
唯一專輯《Songs》的大多數詞曲創作都由山下達郎完成,他大量運用了當時比較少見的GM7、C/G等和弦,還十分注重和聲的制作,樂隊風格既不傳統也不搖滾,甚至沒有明確的風格化標簽。
因為風格太前衛,與主流音樂截然不同,樂隊遭到了當時樂壇的惡意中傷。1976年,《Songs》發布僅僅兩年后便宣告解散。
《Songs》
此時山下達郎的創作已經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通過自然寫實的詞句和復雜而融合性的編曲,勾勒出City Pop的藍圖。直到后來的十幾年間,日本樂壇才認識到Sugar Babe的價值。
樂隊解散后,山下達郎索性開始了個人的獨立發展,在美國錄制了第一張個人專輯《Circus Town》。
《Circus Town》
在美國的所見所聞,使得山下達郎認識到搖滾樂具有貫穿時代的普遍性,他在回憶時說到:
“如果沒有這次經歷,我就不會發現新的東西,恐怕就會被十幾歲時感動我的音樂引領著,成為一個過時的少年。我覺得那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即使自己喜歡Doo‐wop,也是可以唱Rap,這種感覺吧”
回國后,山下達郎開始嘗試更多種的音樂風格,隨后的幾張《It’s A Poppin’Time》、《Go head!》和《Moonglow》逐漸摸索出一種輕松而帶有濃厚城市氣息的音樂風格,慢慢積攢了名氣。
《It’s A Poppin’Time》
而接下來這張《Ride On Time》,才真正讓山下達郎名聲大噪,將他獨特的City Pop風推至潮流風口。
1980年,山下達郎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Ride On Time》,同名單曲作為廣告出現在電視上,山下達郎一炮而紅,專輯也隨之大賣。
《Ride On Time》電視廣告
一時間,全日本開始流行這種滿是濃郁色彩感和躍動感的音樂,年輕人紛紛購買唱片,在俱樂部里也時常響起山下達郎的聲音,《Ride On Time》成為年輕人都市生活的配樂。
《Ride On Time》首版專輯封面
但是山下達郎卻從此減少了公開露面的機會,據說有一次在便利店買東西時,他被店員認出:“你是昨天在電視上出現的那位!”
他發現大多數人并不在意他是誰,而只是他“名人”的身份,從此以后,他都盡量避免在媒體上露面,只專心于音樂的創作。
在《Ride On Time》之后,山下達郎又嘗試了阿卡貝拉的風格,在同年年末的專輯《On The Street Corner》中包攬了所有和聲。
1982,發行專輯《For You》,在Oricon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在年度專輯排行榜上排名第二。
《For You》專輯封面
這張專輯是山下達郎的經典之一,不少歌曲更是成為當下樂隊的采樣資源,而永井博創作的唱片封面也同樣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成為了整個City Pop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
同樣是這樣一年,山下達郎同另外一位City Pop代表歌手竹內瑪莉亞結婚,夫妻檔一同在未來造就了City Pop的黃金年代。
山下達郎與竹內瑪莉亞
3.竹內瑪莉亞
1955年,竹內瑪莉亞(Mariya Yamashita)出生于島根縣淀川郡,家里有四個女孩和兩個男孩。她的父親想讓她更有國際范,便給她取了一個西式的名字:“瑪莉亞”。
竹內瑪莉亞
高中時,她成為了日美交流生,來到了美國留學念書,這里的一切都深深影響到了竹內。
高中畢業后,她進入慶應大學英語文學系。在校期間竹內加入了一支校園樂隊,負責背景合唱,隊長就是后來成為著名歌手的杉真理。
1978年,竹內瑪利亞被RCA簽下,發布了首張個人專輯《Beginning》和單曲《戻っておいで?私の時間》(我的時間),不過因為竹內出眾的容貌,她在一開始肩負了偶像歌手的角色。
1979年,竹內瑪利亞發布單曲《September》獲得了第21屆日本大獎賽新秀獎。第二年,發行單曲《不思議なピーチパイ》(不可思議的桃子派)和專輯《Love Songs》一舉成名。
《不思議なピーチパイ》是竹內瑪莉亞的第一首熱門歌曲,在Oricon 排行榜攀升至第三名,銷量超過40萬張。
而《Love Songs》則是她的第一張周冠軍專輯,有趣的是,山下達郎后來再版的《Ride On Time》和這張專輯達成了情侶專輯封面。
此時的竹內瑪利亞開始對公司的安排心生不滿,開始嘗試自己創作音樂。恰逢此時,公司安排山下達郎作為竹內瑪利亞的編曲。后來在為另一位歌手錄音時,二人都被安排在合唱團體內。
一來二去,竹內瑪利亞和山下達郎漸漸熟絡了起來,不久后便墜入愛河,在山下的公寓里開始了同居生活。
不過,后來竹內瑪莉亞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說,她早在此前就注意到了山下達郎,當他還在Sugar Babe樂隊時,她就常常關注他們的演出活動,自己也常常聽山下的專輯。
竹內瑪利亞和山下達郎
1981年,公司安排的日程十分頻繁,竹內瑪利亞喉嚨開始疼痛,她對自己偶像的定位感到苦惱,于是宣布暫停所有音樂活動。
1982年4月,竹內瑪莉亞與山下達郎結婚,此后幾乎從媒體上消失。
竹內瑪利亞和山下達郎
不過,竹內開始以詞曲作者的身份開始活動,她給河合奈保子寫了《けんかをやめて》(停止爭吵)、《Invitation》,還有藥師丸博子的《元気を出して》(打起精神來)、松田圣子的《特別な戀人》(特別的戀人)等名曲:
1984年,竹內瑪利亞宣布復出,發行單曲《もう一度/本気でオンリーユー》(回來了/認真地)和自己全作詞作曲的專輯《Variety》。
《Variety》專輯封面
在該專輯的構想階段,山下達郎原本計劃像以前一樣來制作竹內的音樂,但休業中竹內寫下的原創曲品質之高令山下震驚,結果他決定將專輯作為竹內自作曲的專輯發行。最終專輯銷量超過30萬份,成為竹內瑪莉亞代表性的專輯之一。
正是這張專輯誕生了那首引領City Pop回潮的《Plastic Love》:
從2010年開始,這首《Plastic Love》在 YouTube意外走紅 ,引發了City Pop音樂和蒸汽波的浪潮,演化為一種再生經典,被無數DJ拿來采樣,成為未來放克蒸汽波的典范文化符號。
竹內瑪利亞在網絡最火爆的一張照片,是1980單曲《Sweetest Music?/ Morning Glory》的封面
而復出后的竹內瑪利亞在接下來幾十年的時間內繼續著創作,和丈夫山下達郎一起,成為City Pop最著名的組成部分。
4.大瀧詠一
在細野晴臣和山下達郎之外,還有一位音樂人對City Pop音樂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那就是大瀧詠一(Ohtaki Eiich),他被稱為“日本流行音樂的起點”。
大瀧詠一
大瀧詠一出生于巖手縣鄉下的單親家庭。
小學時,他偶然在親戚家聽到Connie Francis《Lipstick On Your Collar》后大為震驚,開始廣泛接觸現代流行音樂。
Connie Francis
初中后,他進入了一家廣播俱樂部,制作了自己的電臺,開始收聽遠東廣播。他私下里買了很多Elvis Presley 和The Beach Boys的唱片,一有空就在家研究他們的音樂。
他幾乎能清楚的記得從1962年到1966年所有美國排行榜的曲子,他也很喜歡同時期小林旭和三橋美智也的歌曲。
1964年,大瀧詠一進入了高中,但因為學費全部都拿去買了唱片,所以被迫退學…大瀧詠一只好去了另一所學校。
年輕的大瀧詠一
入校前,他通過電臺知道了The Beatles,便去買了所有能買到能買的The Beatles 的唱片。不久后他和朋友組成了第一支樂隊“Splendors”,擔任鼓手,翻唱披頭士的歌曲。
1968年,大瀧詠一進入早稻田大學就讀文學,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細野晴臣。兩人意氣相投,結成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會定期和朋友一起召開流行音樂的研究會。
1969年,細野邀請他加入了新組建的樂隊,擔任主唱和吉他手,還負責作曲。第二年,樂隊更名為我們前面提到的Happy End。
Happy?End
1971年,大瀧詠一開始獨唱活動,發行了同名專輯《大瀧詠一》。
Happy End解散后,大瀧詠一卻沒有繼續發布個人音樂,卻轉而制作廣告歌曲,并且制作了幾位年輕人的音樂,這對當時的創作歌手來說是不同尋常的。
1974年 9 月,他創立了自己的廠牌:Niagara Label,負責處理歌詞、作曲、編曲、制作、工程、制作,并與Elec唱片簽約。這期間他和山下達郎的Sugar Babe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大瀧詠一和山下達郎
1975年,大瀧詠一在Happy End解散后首次發表了個人專輯:《Niagara Moon》。
同年,他開始在關東無線電擔任電臺DJ,他的節目《Go·Go·Niara》獲得了一大批年輕人的喜愛。
大瀧詠一的電臺Go·Go·Niara
70年代末,大瀧詠一繼續在為其他歌手制作音樂。直到1981年 3 月,大瀧詠一發布了專輯《A Long Vacation》。
盡管一開始銷量表現疲軟,但銷售額逐漸增加,最后在夏季的Oricon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一年銷量超過了一百萬份。
《A Long Vacation》成為了他最受歡迎的專輯,幾乎定義了整個80年代日間派City Pop唱片封面,唱片的封面出自插畫師永井博。
永井博
這是兩年前,永井博為一家紅酒廠商繪制的廣告,后來用在了和大瀧詠一合作的繪本上,大瀧詠一創作《A long Vacation》時,覺得它和自己的音樂氛圍十分搭配,便選擇它用作了自己的唱片封面,沒想到歪打正著引領了City Pop的文化潮流。
1982年,飛利浦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標準,誕生了CD唱片,《A Long Vacation》被選錄為CD再版發行,成為世界上最早的20個CD唱片之一。
《A Long Vacation》首版CD
1983年,大瀧詠一繼續精力充沛地頻繁參加音樂創作,給松田圣子寫的《風立ちぬ》(起風了)斬獲Oricon第一。
而許多偶像歌曲、漫畫歌曲也都因為大瀧的親自參與而一躍成名。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構筑了自己獨特的音樂理論,大瀧詠一無法找到隨意發表原創作品的意義,便在1984年制作專輯《Each Time》時決定暫停歌手活動。
大瀧詠一對于City Pop乃至整個日本流行音樂的影響都是巨大且深遠的,在協同細野晴臣和山下達郎創造了80年代日本音樂的開端后,大瀧詠一走向了幕后,用自己獨特的音樂理念奠定了日式流行樂發展走向。
5.角松敏生
細野晴臣、山下達郎、大瀧詠一開創了City Pop音樂,而將City Pop繼承下來,繼續發揚光大則是新一代的年輕人,角松敏生(Toshio Kadomatsu)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角松敏生
角松敏生1960年出生于東京都澀谷區,在他的童年時代,由于父母的強迫,他參加了鋼琴和管風琴課程,不過角松自己并不太感興趣。
10歲時,他開始在哥哥的幫助下練習學習彈吉他,但因為沒有正式老師的指導,感到困惑時,他只好一邊參考吉他雜志一邊練習。
六年級,他聽到了Happy End的音樂,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地迷戀上了他們。中學時,他又追尋細野的腳步繼續癡迷于Tin Pan Alley的音樂。
他深受細野晴臣一輩音樂人融合音樂理念的影響,中學后,組了一支樂隊擔當主唱和吉他手,嘗試自己創作音樂。
他還是山下達郎的擁躉,自己組建樂隊的同時,他還加入了一支資深樂隊,擔任吉他手,演奏山下達郎的歌曲。
角松敏生大學就讀于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哲學科,在校期間,他開始自己錄制Demo希望引起唱片公司的注意,終于RCA唱片簽下了角松敏生。
1981年,年僅21歲的角松敏生便以單曲《YOKOHAMA Twilight Time》和個人專輯《Sea Breeze》宣告出道。
《Sea Breeze》
亮相之初,由于事務所的安排,唱片的制作迎合了流行的山下達郎式風格,唱片公司安排了美國的制作人,把專輯制作成豪華絢爛的日間派City Pop專輯。
但是這兩部作品都是角松自己作詞作曲的,他并沒有被授予編曲制作權,再加上唱片公司的乏力推銷,首張唱片未能取得商業的成功。
角松敏生對這樣的現狀感到困惑,便轉投了其他事務所。
新的事務所決定給予年輕的角松更多的自主權。就這樣,個人第3部作品《On The City Shore》成為了他首次自己制作的專輯:
《On The City Shore》
先行單曲《スカイ?ハイ》(高空)被用作剃須刀的廣告配樂后一炮而紅,成為了角松敏生代表作之一。專輯正式發行后,在Oricon排行榜上名列21,角松敏生的音樂之路開始步入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在離開最初所屬事務所之前,角松敏生結識了女歌手杏里,兩人意氣相投,他開始為杏里制作音樂。
角松敏生和杏里
1983年末,角松敏生為杏里制作的專輯《Timely !!》大獲成功,登上了Oricon周榜第一名。
《Timely !!》
八十年代早期的成功,使得角松開始按著自己的想法創造新City Pop曲風,他遠離了出道時音樂中的夏天、沙灘、大海等日間派City Pop的慵懶,而是加入更多的Funk和舞曲元素,歌詞主題也逐漸轉向夜晚的街道,融合創作出一種適合夜晚都市的BGM。
這樣的曲風在他1983年的單曲《Do You Wanna Dance》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隨后1984年的專輯《After 5 Clash》,它不再是“Summer and the Sea”,而是由帶有“Night and the City”的歌曲組成。
這兩次嘗試都大獲成功,這使得角松敏生繼續將這樣的夜間都市風City Pop發展下去。
1985年,角松敏生通過利用為杏里制作音樂中獲得的版稅,在紐約待了很長時間,他在體驗美國東海岸生活的同時,不斷學習當地的黑人音樂,將R&B、Funk、Soul音樂等元素注入自己的音樂之中。
歸來后發行的單曲《Girl In The Box》和專輯《Gold Digger》再次大賣。
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張專輯成了夜間派City Pop的代名詞,幾乎每次發行時都排在榜首。
就這樣,秉承著City Pop根源的角松敏生在80年代--City Pop的黃金年代,為這樣的生活背景音樂開拓了更遠的場景,他的音樂充滿律動的節奏和旋律,營造出紙醉金迷的都市夜晚氛圍。
因為角松敏生對歌曲創作的執著,他還持續著為同時期不少歌手制作著音樂,他被稱為音樂工匠,影響到一大批歌手加入City Pop的潮流中來。對久保田利伸、大澤譽志幸、安全地帶等后來的音樂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To Be Contiued-
往期回顧:
浣熊唱片將在八月開展為期一整個月的City Pop夏日主題,下期我們將詳細介紹幾位City Pop藝術家,如果你很喜歡City Pop,對于它如果你有自己的獨特故事和經歷,或者有獨到的看法,歡迎在后臺給我們留言,告訴我們你和City Pop的故事,我們將在后續做一次線上的分享活動,并選出一則送出一張神秘夏日黑膠唱片。
圖片來源:除特別標注外,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