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少留學的同學說,國內外大學的最大差別在于,國內大學是難進易出,而國外院校是易進難出。這句話很簡單粗暴地概括了國內外大學的不同。
具體了說,國內大學在你進入校門的那一刻,似乎就解脫了放松了;國外的大學,在你走進學校的時刻起,就意味著你要為提升自己做出巨大的努力。而從師資方面說,國內大學的老師也并沒有國外大學的老師那樣投入、負責、敬業。事實上,國外院校認為大學的學習氛圍,是由學校對人才培養嚴格要求、重視教學所帶來的,不是靠學生們的自覺。這與國內大學近年來反復強調“學風建設”,有很大的不同。
在“學風建設”中,學校、老師反復教育學生們,要主動學習、要愛學習。可似乎學生就是主動不起來,該逃的課還是逃。
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學院)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告訴我,他是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獎獲得者,高中畢業時保送進了北大,進了北大之后,一個學期選10門課,甚至更多,都沒問題,因為只要學期結束,考試通過,就可以了。
(麻省理工學院)
他覺得大學的日子基本上是在“閑”中度過。一個同樣和他保送進北大的同學,混到大二,因為長期缺課去打游戲,最終多門考試不及格被退學。他覺得這樣混下去,實在對不起自己,因此申請MIT,到這里繼續讀大二。到了MIT,雖然只選了五門課,但他感到異常繁忙。因為每門課,老師都要求要閱讀大量的書,有的課,還必須做大量的實驗,稍微松懈,就跟不上。在他們的同學中,晚上在圖書館熬夜看書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這位同學告訴我,他曾經對大學無比失望,而到了MIT,才發現自己以前上的大學根本沒法比。他說,他對此的感受最有說服力,因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畢業后來留學;而研究生們,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聽了他的話,我在想,這可以解釋,為何近年來會出現中國留學生捐巨資給自己的美國母校卻不捐給中國母校。
我國大學,也反復在談提高本科教育的質量,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可是,這只是說說而已。重視本科教育,意味著必須要求教授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到課程設計、課程教學中,可我國大學的教授們,在高校強調論文、課題、經費的現實中,是不愿意在這方面花“無謂”的精力的。這樣的教育教學環境,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可摧毀學生們對大學的美好期望。我國很多高中畢業生,懷著美麗的大學夢進入校園,上完第一節課之后,就從夢想回到“現實”——原來夢想中的大學竟是這個樣子。
而對于學生們在大學里的“不認真”,大學將其原因歸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進入大學沒有進入角色。
大學的教學環境與中學不同,的確會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自主管理、自我規劃。但對比哈佛學生的學習,才明白,學生自主管理、自我規劃沒有錯,可老師教育教學的高度投入、負責,對課程的嚴格要求,是學生進行有效自我管理、規劃的基本前提。哈佛本科生的課,安排得并不多,但學生們忙,就忙在到圖書館看書、查資料、準備討論會,以及撰寫課程論文。最近,數所世界名校的網上公開課受到國內大學生、白領的追捧,很多人的感慨是,看了這些課,才知道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學。
這和那位來自北大的留學生的感受很相近。但一位哈佛學生告訴我,這些網上公開課并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是討論課。哈佛的討論課,一般只有八九人(學校規定,課程參加人數不得超過八九人,人數太多,有的學生無法參與,這與我們課程強調規模,以數量來論課程歡迎程度完全不同)。在討論課上,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大家在討論中,能相互學到很多知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和鍛煉。有什么樣的學校定位,有怎樣的學校風格,就有怎樣的學生。美國的大學,可以讓學生在忙碌中熱愛學校,融入大學,而我國的大學,卻讓一個個好學生把“閑”字掛在嘴邊。如果要說差距,這是我國大學與國外名校最大的差距。如何趕上這些名校,國外學生們的感受最深處,也就是我國大學最應該做的。
當然,出國與否,留學與否,仍然在于你自己的選擇。你愿意過安逸舒適平穩的生活,這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掘自己的潛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確實可以考慮去感受一下國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