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用一生備課
? ? ? 在沒有讀這本書書以前,為了上好課,往往要花費很多時候,我總是提前一周備課。就如語文,最基本的要熟悉教材,然后再看教學要求、目的,套用別人的備課思路,在聯系學情,進行備寫教案。但有時候卻因為預設不到位,讓整個課堂有時候陷入被動。
? ? 讀了蘇霍莫林斯基的2、3節(jié)后,我發(fā)現自己在備課上花費了很多時間,所以每天24小時頭腦中總是想著如何應對課堂問題,如何在課堂問題中讓自己能游刃有余地上好一節(jié),但好多節(jié)節(jié)課總覺得仍然有問題、有知識漏洞。
? ? 第七頁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對于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15分鐘。”曾經也讀了于永正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有句話說,他準備了一生,就是為了上好這一節(jié)課。
? ? 那么教師的時間用來做什么呢?閱讀,就是增加知識的儲備量,不間斷的讀書,只有讀書才能不間斷豐富長期的記憶庫,只有讀書才能完善大腦,只有讀書才能從從教時的10:1,到最后變成20:1,30:1,40:1。
? ? 讀書,才能達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才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到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浪漫、精確、綜合。這也是懷特海老師《教育的目的》里的主流話題。
? ? 因此 教師要養(yǎng)成研究教材的習慣、閱讀學術作品的習慣、建構知識框架的習慣,如果沒有這些習慣,課堂教學能力也將受限,課堂上也會問題多多。所以我又想到魏老師提供的那本《清單革命》,能讓我們很好的理清知識清單,更好的處理教師時間和備課。
? ? 所以說 備了一輩子的課,就是為上好一節(jié)。
? ? ? ? ? 讀《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
? ? 蘇氏在文中說:“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牢固點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無論是被動學習還是主動學習,他們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作業(yè),而對于學困生本身知識基礎就不夠,就不能正確理解各種事實、想象、規(guī)律性之間相互交接的那些“點”。讀了這一篇后我從以下做起:
第一,正確了解學情。班里學生不多,但總有幾個孩子怕動腦子,且基礎知識欠缺,逐一了解具體情況。
第二,把握教材重難點,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正確處理主要和次要知識之間關系,讓學困生從基本入手,由易到難,不要為了考試成績而引發(fā)學困生的抵觸情緒。
第三,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班里有幾個孩子已經在這方面踐行,我?guī)дZ文,再上新課之前,孩子們會主動讀課文,劃分段落,解決字詞的問題,而后課前有幾個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這也就是我們平日提倡的預習。
? ? ? ? 要做以上這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來進行。就例如我們都熟知的一篇課文《小馬過河》,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學習的基礎上去實踐,去思考是否是聽媽媽上話、聽老黃牛的話還是聽小松鼠的話,或者是親自去踐行并把自己的所得教授給他人,所以說這條河并不是老黃牛說的那樣淺,也不是小松鼠說是那樣深。所以還是毛主席說的那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 對于語文教材,首先應該是閱讀,而后思考理解。但我班有個雅彤同學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上課你看她端端正正,認認真真,但她的眼睛里全是無所謂。要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必須讓學生眼里有光,心里有感知。然而我的課堂上,總是那么幾個孩子原因大膽思考、積極表達,但令我痛苦的是還有幾個孩子依然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去思考。
? ? ? ? 如何讓他們思考我用了各種方法,課前激趣,課堂提問討論,課后分層設計作業(yè)。但都不能讓那個不可能的學生變?yōu)榭赡埽皫滋焐险n的時候,課文《西門豹治鄴》這一課,進行課本劇表演的時候,終于那個男孩子積極踴躍參加,并且繪聲繪色,恰如其分地飾演出角色的個性。我發(fā)現他是個愛故事的男孩,雖然他不交作業(yè),但我還是表揚他的表演天賦。最近天冷了,下課后我給單獨把他叫到火爐旁邊,握著他冰冷小手烤火,并告訴他最近一些好的表現。
? ? 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需要老師的感知、發(fā)現能激發(fā)學生潛在有聯系的那個“點”,才能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才能獲得課堂上的百花齊放。
? ? ? ? 浪漫感知學習學習的快樂
———————3.您怎樣看待小學必讀課外書目的,據您的經驗,學生是否喜歡讀這些書?您會以怎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分享他喜歡的書?
? ? 蘇氏的每一條建議總會在我的心底激起波瀾,閱讀不僅在于閱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于考試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閱讀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這也是蘇氏的第二套大綱的背景需求。
? ? ? 小學必讀課外書目,如果一大摞丟給學生想必學生也會頭疼、發(fā)怵。如果有老師的引領那必然一定喜歡,記得我小時候為了看課外書,晚上在被窩打著手電筒讀到深夜,上數學課時,在桌框偷偷看,總覺得文中的主人公命運和情節(jié)比課堂生動有趣極了。最大的原因是那時候物資匱乏,除了書本再沒有引起我們喜歡的東西。
? ? ?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孩子們的讀書意識被淡化,就需要老師的點播和引領。同時希望老師能給孩子留一點時間去閱讀。目前課程已經結束,但考試中毒太深,孩子們的復習加緊,讀書時間少的可憐。所以我利用周末或者晚上讀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度一篇我校地方教材《閱讀》中的文章,第二天我看抽查他們讀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不求對錯,只要對文就好。
? ? ? 習慣成自然,每個周五發(fā)書,每個周一收書,學生已經養(yǎng)成每天每周不定時的讀一篇的習慣 同時學校給學生買的獎品大都是書籍,每次孩子們得到時候,都爭先恐后的借閱,雖然囫圇吞棗,但總比不讀強,后來我發(fā)現我們班的讀書小明星書包里背著《格林童話》、《獵人筆記》、《十萬個為什么》等十多本書,我問他讀了多少時 ,他都讀了,但沒有讀完。
? ? 小學階段也就是蘇氏所說前認知階段,孩子沒必要理解書中的具體內容,但一定要有所涉獵,讓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對未來有探究欲,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期望 。也就是懷特海所提倡的浪漫感知,為學生的智力背景奠定基礎,在初中、乃至高中、大學都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 ? 今天我們的小學生,我覺得特別苦,刷題、做題。一場接一場的考試,孩子沒有自由時間,讀書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孩子的興趣和熱情都淹沒在“知識內卷”的海洋里!
? ? 以上是我讀了這本書一些章節(jié)的感悟,體制內教育不能和蘇氏的學校相提并論。教育需要一步步來,慢慢來……
? ? ? ? ? ? ? ? ? 學生思維的引火線
? ? 蘇氏《給教師的建議》32條講的是研究學齡前的兒童思維,在72、73條是關于兒童、青少年的思維發(fā)展。
? ? 老師的引導如果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那么這個學生就如機器一樣,沒有自己的行動方法。蘇氏曾在32條舉例說,在金秋九月,帶著孩子們去樹林里,當兒童走進樹林不可能無動于衷,林中的色彩,各種花草,以及鳥兒的聲音,總會讓孩子們有情感上的認知,這就是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形象感知最突出的特征,他們能用具體語言進行形象的講述。這就是我理解的思維。
? ? 我在給我們班的9個孩子上語文課,新課前總要設計一些令孩子們腦洞大開的畫面。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副孩子們紛紛摘路邊李子的圖片展現,預習過的孩子看到此圖,便會說:“看道邊李樹多子而折枝,諸兒競走之,唯戎不動。”他們的紛紛回答,引發(fā)了一部分不預習孩子的被動,紛紛低頭看書,尋找那句話,這或許就是環(huán)境引發(fā)思考,腦子開始找尋。
? ? ? 今年我們學校帶著孩子們種了花生、紅薯、辣椒、豆子,秋收到時候,老師學生互相幫助,共同收獲著春天播種的希望,孩子們個個臉上露出了欣喜和開心的表情,個個搶著干活,都希望自己能刨出更好的更大都紅薯……
? ? 知識需要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實踐,在實踐中不但是思維得到發(fā)展,同時也是能力得到提升。
? ? ? ? ? ? ? 閱讀是隨意識記的基礎
? ? ? 今天我閱讀了60條,必須教會少年約閱讀。69條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為什么我們今天一直喊“教不動了”,“娃娃不聽話了”等不同的聲音。我很理解當下我們教育的困境,蘇氏說:“完美的智育的極其重要的條件 就是要掌握該門科學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覺的知識,教學就是從這些基本原理開始的,不掌握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識。”可是當下的我們?yōu)榱诉M度,一篇課文孩子們還沒有讀通,就開始下一節(jié)課的預習,孩子有什么機會、時間去掌握基本原理呢?
? ? 在當下我們一直呼喊著避免死記硬背,避免不思考的學習,而我們恰恰大都這樣,該背的還要背,該記的還要記。因為不背我們怎樣讓孩子在考試卷上寫出答案。這些問題一直制約著孩子們的思維發(fā)展,也讓很多老師頭疼。
? ? 202頁蘇氏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給予很大的注意,使學生既不通過不隨意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隨意的方式來識記基本是原理。”我就想到了69條,在閱讀中進行識記,首先讓學生穿越過程,必須在閱讀的基礎上必須鮮明地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其次,需要浪漫把握知識的關鍵語句。少年的記憶黃金時期,就是每天的晨誦和閱讀。
? ? 科學在迅猛的向前發(fā)展,知識越累積越多,而人的記憶的可能是有限的。人的智力發(fā)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識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識的倉庫——書籍。
? ? 所以閱讀可以治愈理解不準,也可以治愈作文問題,還可以孩子空洞的內心世界。在閱讀中,在浪漫感知中,隨意識記無處不在,所以閱讀蘇氏說每一個兒童每天必須閱讀時間在兩小時,才可以保證孩子的閱讀水平不斷提高,變寬,增厚。
12.26? 教師專業(yè)能力喚醒兒童的積極探索能力
? ? 今天讀了75條,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76條,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忽然聯系到77條、78條都是有關于圍繞兒童思維的發(fā)展所提出的關鍵內容,所以四條并為一體。
? ? 蘇氏一直強調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告訴我們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很少有人認識到兒童心理的脆弱和無助。常常借助家長的手,讓兒童的內心充滿緊張、恐懼。
? ? 蘇氏說,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所以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許多精力的。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財富,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昵關系。
? ? 76條蘇氏提到要帶學生到田野里、樹林里、河岸上去,帶著孩子們體驗自然的奧秘,找出因果關系,喚醒那些懵懂的頭腦,這是一項長期的,耐心的工作。
? ? 我認為唯有喚醒孩子們潛在意識里的思考積極性,我們就不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例如 我班里有個女孩,作業(yè)一直不交,總是要等到第二天磨磨蹭蹭,并且寫的漢字歪歪扭扭。從中期以后,我通過和家長的溝通,并且課堂上只要讀對一句話,我都會極力表揚,自信心也逐步激發(fā)。平時和我交流眼神篤定,不在躲躲閃閃,帶他們到種植園采摘,她也會積極給我展現她刨出的紅薯、她摘的豆角,臉上的笑容讓她表現的更加自信,陽光。
? 一位老師不光是讓學生會考出好成績,最重要的是觸發(fā)孩子思維,只要有新的發(fā)現,新的思考,不一樣的行為,我們都得關注,并給予支持。也就是蘇氏70條,鼓勵學生超大綱的學習。
? ? 有思考,就得有行動。讀了這么久,我心里更加篤定,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自己就必須具有專業(yè)的知識基礎,才能在工作中自由教學。
? ? ? ? ? ? ? ? ? 閱讀讓生命開花
? ? ? ? 今天從80條讀到85條,但對我觸動最深的還是83條,“思考之室”——我們的閱覽室。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蘇氏極力的號召老師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極力讓孩子們在勞動中自主思考勞動的意義,極力讓孩子們走進閱讀的那束光里!
? ? ? 蘇氏的建議特別讓我動心,但現實我們卻為成績低頭,所謂的一切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撼動成績下牛刀小試。蘇氏說過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夠讀完的書不超過2000本,而且相當大都一部分是在上學的年代里讀過的。每一個兒童平均每天保證2小時的閱讀時間,可是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沉浸在作業(yè)里磨蹭,或者沉浸在手機游戲里,白白浪費了時間,還嚷嚷說:“娃娃太忙,沒時間讀書”。
? ? ? 要讓孩子讀什么書呢?怎樣的書讀了會讓孩子思考自己的未來,激起他們愿意讀書的熱情,并進行自我教育。
? ? ? 蘇氏說到第一個就是讀英雄人物傳記。記得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要素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孩子們從周恩來年少的志向里,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心那幾天的一單元,孩子們嘰嘰喳喳向我了解關于周恩來的一生,其實我也很著急告訴他們一切的前因后果,所以盡可能的了解、搜查關于周總理一生為民服務的大無畏精神。建議孩子們假期多了解,多看這方面的紀錄片。他們都是一些寧可犧牲生命而不肯背棄真理和自己信念的人物。
? ? ? 第二,因為少年的思想經常把周圍世界跟自己本身隔離開的,因此,歷史和其他人文學科的知識需要更加廣闊的智力背景。在閱讀中思考,在大自然中體驗,蘇氏的“思考之室”成了一個豐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教科書書中,關于古代歷史人物,被選為精讀課文,我想其意義就是讓孩子們愛上讀歷史故事,從他們身上感知力民族力量的偉大。
? ? 第三,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蘇氏從季娜的兒童時期一直關注到她的成年,為自己的孩子教育找尋方法。季娜說,人不不是一粒灰塵,在生活的旋風里一掠而過,便永遠消失不留痕跡。每一個人,如果她熱愛祖國,愿意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就能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深深的足印。還是那句話,風過留聲,燕過留痕,讀書留下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快樂和幸福!
? ? 蘇氏的帕夫雷什中學經歷不斷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最大的益處就是閱讀和體驗自然現象,從中讓孩子們完成自我教育。誠然,這些成績的取得蘇氏耗費了幾十年心血,終于才有這本讓我們百讀不厭的《給教師的建議》。同時閱讀花兒開放在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家庭中,我們也會逐漸在閱讀中思考勞動、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厚愛!
? ? ? ? ? ? ? ? ? ? 家長學校
? ? ? 李斯的《諫逐客書》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一粒土壤的加入,才能夠成就今天的高度;江河湖海,也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一條小溪的匯入,才能夠成就今天的深度。
? ? ? 教育的明天應該是不斷的深化與提升品質為要。蘇氏在84條,我們的“家長學校”讓我印象深刻。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這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方面,現實生活所提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蘇氏說,人的全面發(fā)展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
? ? 帕夫雷什中學的研究證明教育學應該成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門科學—無論教師或家長都應該懂得它。蘇氏按照學前組、一、二年級組、三四年級組、五至七年級組、八至十年級組。根據不同的年級組設置27個左右的問題,供家長學習。
? ? ? 當下我們的學校,總是提倡家校合作,可是多年來只是聞其聲不見行。家長只有每學期家長會時來看看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yè),班級氛圍等),聽老師的匯報。家長只是聽到了孩子成績,其它的大都忽略,從沒認真直面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和需要,特別是農村學校,家長大都是爺爺奶奶,開個家長會,頭上都頂著莊稼葉葉,身上全是莊稼的味道,他們總是說:“我的給娃吃好,穿暖,把娃送到學校,一天任務就完成了,至于學習上,我們幫不上忙。”這些話,是隔代教育的樣子,也是他們無助于現實的言語。
? ? 認識不在一個層次,城里的學習,雖然沒有聲勢浩大的家長學校,但卻有家長跟崗,了解學校、班級的日常工作,也是感受辦學理念。所以城里的孩子為什么不輕易掉隊,也就有了當下農村孩子紛紛進城求學。很贊成蘇氏的家長學校,也很贊成我們當下的家校共育,希望都不是紙上談兵。學校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小學應該像幼兒園一樣進行開放日活動。就像“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 ? ? ? ? ? ? ? ? ? ? ? 結束就是開始
? ? ? 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已經尾聲,但蘇氏留給我的卻是對當下教育多了份執(zhí)著和審視。
? ? 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夯實自己基本素養(yǎng),那就是閱讀,閱讀皮亞杰、懷特海、李鎮(zhèn)西、魏智淵等從古到今的教育家對教育的觀點。閱讀新的課程目標,閱讀教材,廣覽文學名著,感受文學誕生的背景!
? ? 當下的教育要求人人都可以成為教育人,的確互聯網、多媒體各種學習軟件五花八門,倘若教師沒有足夠的知識底蘊,拿什么面對日新月異的學習環(huán)境,面對一個個古怪精靈但又不踏實用心的孩子呢去?
? ? ? 接下來就是思考實踐,從實踐中獲得元認知,從實踐中獲得教育的意義。從帶孩子去樹林、去河邊、去山野體驗自然,用親身經歷帶給孩子無意學習,拓展孩子視野,提高辯識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 ? 帶著孩子參加勞動,打掃院子,清理自己的書包,播散種子,給禾苗松土、除草等,讓孩子體驗的真,感知生活里的一切不是嘴里跑火車,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做出來的。
? ? 雖然閱讀結束,這場十二天的閱讀,足以用來抵擋今后的一切教育困惑。從教師到學生到家庭,再從家庭到孩子到老師,形成一個教育的閉環(huán)。閱讀也一樣,破解教育中的種種無解之謎,才有機會讓我們在教室里盡情輸出我們曾經共讀中獲得的能量 ,帶著孩子們從浪漫感知到精確認知再到綜合運用的一個閉環(huán)操作。這也是閱讀的一個閉環(huán),也是結束在開始的良性的閉環(huán)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