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小時候常常會問這問那,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但我卻看到許多孩子進入學校正規化的學習后卻常常抱怨讀書很沒勁。很多孩子需要家長催逼著去上學,讀書到最后都變成了家長的事情。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沒有什么動力學習,哪怕是學習好的孩子實際上也很少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學習差的更加是沒什么動力學習。如果這個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內在的,往往這個動力是持久的。那孩子怎么會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呢?這一定是他剛開始上學的時候,老師或者家長引發了他,讓他覺得求知這件事情是很快樂的。這個是內在的動力,除此以外所有的動力都是外在的,外在的動力是不持久的而且是脆弱的。
? ? ? ? 那么作為家長,到底如何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呢?
? ? ? ? 一、引發孩子求知的欲望。小學生做什么事情都是興趣使然,有興趣他就做,沒興趣他就不做了。想要讓孩子求知,就要讓他覺得這個“知”是有趣的。有一個媽媽帶四年級的孩子去超市,她對孩子說:“寶寶,蘋果是四塊錢一斤,兩斤蘋果應該幾塊錢啊?”“八塊錢。”“超市搞活動,兩斤裝的蘋果只要六塊八毛,我們買這個就可以便宜多少錢?”“一塊兩毛錢。”“媽媽講了一大堆的話,你能不能用阿拉伯數字和數學符號把它表達出來呢?”結果這個孩子用數學式子表達出來了,媽媽很興奮地說:“寶寶,媽媽講了一大堆的話,而你用這樣簡潔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就可以表達出來,你看到數學的美麗了嗎?這就是數學的簡潔的美啊,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超越數學的簡潔。”這個媽媽讓孩子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它可以把生活中復雜的問題簡潔地表達出來,這樣就引發了孩子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欲望。
? ? ? ? 二、分享孩子勞動的成果。想要孩子有動力學習,跟他分享勞動成果也很重要。一個小孩子,他天天去學校學習其實就是去勞動,他是渴望有人分享勞動成果的,如果沒有人分享勞動成果,他是不愿意勞動的。如果一個中年男人,他既沒家庭也沒孩子,你讓他努力奮斗一年賺個一百萬,他肯定不行。因為沒人給他數錢呀!有人跟他分享了,他就愿意勞動,才有動力去奮斗。有些聰明的家長,孩子每天回家后會問孩子:“寶寶,今天語文老師教了什么?”孩子會說老師教了什么什么。“寶寶,媽媽都忘記了,謝謝你做媽媽的小老師。”小孩子會很開心。過幾天又問:“寶寶,今天數學老師給你們講什么了?”孩子會說老師教了什么什么。“哎呀,這些媽媽早就忘記了,你做了媽媽的小老師,我又學會了。”如果孩子每天有人跟他分享勞動成果,他就很愿意去勞動,也就是有動力去學習。
? ? ? ? 三、讓孩子有成就感。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時間長了總沒有成就感,這個人就會失去動力。班級里優秀的孩子就那么幾個,表揚之類的常常會落到這幾名孩子身上。那些成績中下表現平平的孩子,很少受到贊賞,這樣的孩子更要讓他有成就感,這樣他才會保持學習的動力。怎么讓他有成就感呢?學期結束的時候,跟孩子盤點一學期的所得。很多商店每個月都要盤點一次,一學期下來,我們也來盤點一下孩子這個學期學了多少知識,看看語文學了什么,數學學了什么,學會了哪幾首新歌……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學習的動力,他就會明白成就原來可以這樣來理解,不是所有的成就都是分數來決定的。孩子找到了成就感,他就會很愿意去學校,就有動力學習了。
? ? ? 做睿智的家長,要注重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引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讓他們有成就感。
(聽陳默老師《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