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個問題已經討論過,但本篇到這里,為什么又單獨的提出來呢?這是接到上面一句“游必有方”所引起。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對父母的愛心、孝心深系于懷,這就是孝子。
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也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而恐懼,來日無多,隨時就可能子欲孝而親不在,能不懼嗎?
這個問題可以問問自己,說不清父母多少歲,說不準兒子是在上幾年級,這樣的“成功人士”今天還不少呢!
現在認識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處,幡然醒悟,還是來得及的。永遠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抓緊時間盡孝,最后留給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責,那還能有什么呢?
??解讀
今天我們來繼續解讀論語里仁篇的第20和21章。
為什么今天解讀兩章呢,就是因為第20章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在前面已經解讀過了。
那大家可能就問了,既然已經出現了,為什么還要再次出現呢?是論語弄錯了嗎?其實不是的。
里面它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是我們上面說了,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其實是告訴大家,我們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依然要對父母的愛心和孝心深記于懷,這個三年其實指的是約數,就是很長時間內,而不是說離開了父母我就可以為所欲為,不管不顧了。對于孝子來講。在不在父母跟前他都是一樣的,在跟前就用行動來證明,不在跟前也要照著父母的要求去做。
這一章我們就不做過多解釋了,主要解讀下一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簡單的解釋就是,父母的年齡、生日,不可以不知道。為什么?一方面是因為他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也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而恐懼,因為來日無多,隨時就是有可能子欲養爾親不在。這樣能不恐懼嗎?
這句話大家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智慧,能夠用兩分法來看問題。
第一分就是喜,為什么喜呢?大家想一想,很多人早早的就父母不在了,或者要么就是父親不在了,要么就是母親不在了,沒有父母的孩子,或者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受到的關愛……和那些父母雙全而且高壽的孩子,那能一樣嗎?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健在,我們真的是要為你高興。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只要父母在,我們永遠是孩子,哪怕自己80了,老母親100了,你都可以在她面前撒嬌。
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所以你要從內心深處去喜悅,感恩。
有一首歌是這么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其實在這里啊,媽媽就代表的是父母,就是你的雙親。
你要發自內心的慶幸珍惜,并且要好好的的對他們好,孝敬他們。
第二個就是一則以懼?為什么恐懼呢?
大家想一想,生老病死乃是大自然的規律,任何人包括毛主席,他都不能萬歲萬萬歲,他最終都將走向人生的終點。
當看到父母一天比一天歲數大,特別是在他過大壽的時候,比如說80或者90了,你既為他高興的同時呢,是不是也有點擔憂?因為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啊。
不知道什么時候可能對吧,就駕鶴西游了,那這個時候怎么辦?
就更加要珍惜啦。真的要擔心,萬一哪一天他不在了,到哪里再找呢?
大家知道嗎?中國講究五福,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
其中有一條就是長壽,那長壽其實沒說出來的意思就是能夠善終。
所謂的善終就是壽終正寢。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平和的走到人生的終點,沒有痛苦的離去。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度過了一生,這是善終,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在中國超過70歲人去世了,其實家里辦喪事,就是喜喪。
所謂的喜喪就是請樂隊,喝酒。以前的時候就說70歲以前人死是不能喝酒的,但是70歲以后死了是要喝酒慶賀的,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他走過了人生該走的路,這個時候升天國啦,是個好事情,說明這個家庭不錯,人緣不錯。
老人70以上,其實是別人來吊喪一方面呢就表示感謝,就會敘敘家常,追念老人的好。同時也會說寬慰的話,老人已經活了70多了,生前也沒有什么痛苦,你們對他都很孝順,他走得很安心,很知足。或者說家里的事兒已經辦的很好了,子女都有很好的安排對兒孫滿堂,每一個人的日子都過的很好,都過得不錯,所以老人走得很安心。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過于悲傷,寬慰孝子。
說到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典故,叫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于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系著白帶,在那里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于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并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么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游各國回來后,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別這個人世吧!”
因此,丘吾子于是投水自盡。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從那以后,跟著孔子游學的學生里面有不少覺得父母年紀大了,不能盡孝覺得不安,就中途回家孝敬父母了,孔子也沒有阻攔。你能夠孝順父母,這是值得倡導的。
我一直跟大家說,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是仁和義。
那其實根本,儒家是以孝治天下的。
就是說孝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孝,一切都是白扯,你連父母都不孝敬,你會對你的上級好嗎?你會對領導好嗎?你會對國君盡忠嗎?不可能。
中國傳統文化里面強調最多的就是孝,看一個人的人品,就是以他如何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兄長,作為判斷依據的。
也就是說,儒家的修學心法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步步來的,我就不再延伸解讀了
不管你在不在父母身邊,心中一定要有父母,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和生日。
為他們感到高興,天增歲月人增壽。父母又度過了一年,感到欣喜,同時也要感到擔心,父母在人間的日子越來越少了,我們要好好的去孝敬他們,不留遺憾。
等哪一天他真的去世了,可以很坦然地告訴自己說,我已經盡到了作為子女的責任,父母也是安享晚年以后走的,問心無愧。
而不是等到他沒了,你痛徹心肺,后悔他活著的時候,我為什么沒有多看看他?我為什么沒有多給他好吃的?為什么沒讓他開心呢?不要這樣。
明天我們接著解讀下一章: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秋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