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的特征
特征 | 描述 |
---|---|
客觀性 | 信息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應,如決策和計劃等主觀信息要轉化成實際行動。信息分為“主觀信息”和:“客觀信息”。 |
普遍性 | 物質決定精神,物質的普遍性決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 |
無限性 | 客觀世界是無限的,反映客觀實際的信息自然也會無限的。無限性分為:(1)、信息的總量是無限的,因為無限的事物會產生無限的信息。(2)、每個具體事物或有限個事物的集合所能產生的信息也是無限的。 |
動態性 | 信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
相對性 | 不同的認識主體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信息以及信息量可能是不同的 |
依附性 | (1)、信息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任何信息必然由客觀事物所產生,不存在無源的信息。(2)、任何信息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載體而存在,需要有物質的承擔者,信息不能完全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 |
變換性 | 信息通過處理可以實現變換和轉換,使其形式和內容發生變化,從而適應特定的需要。 |
傳遞性 | 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是存儲,在空間上的傳遞就是轉移或者擴散。 |
層次性 | 客觀世界也是分層次的,反映它的信息也是分層次的。 |
系統性 | 信息可以表示為一種集合,不同類別的信息可以形成不同的整體。因此,可以形成與顯示時間對應的信息系統。 |
轉化性 | 信息的產生不能沒有物質,信息的傳遞也不能沒有能量。但有效地使用信息,可以將信息轉化為物質或者能量。 |
二、信息的功能
特征 | 描述 |
---|---|
為認識世界 提供依據
|
例如: 人們是通過獲取認識對象的有關信息,并且對這些信息加工之后獲取到有關的知識,最終形式正確是人事。 |
為改造世界提供指導
|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需要有正確的觀念作為指導,而觀念離不開信息的指導。 |
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證
|
人們所有的活動目的都是使客觀世界變的更加有序。兩種情況:(1).有了信息的保證,可以把原來有序的客觀世界得到改善,變得更加有序。(2).有了信息的保證,可以建立一種新的有序。 |
為資源開發提供條件
|
無論是開發有形資源還是無形資源都需要信息。 |
為知識生成提供材料
|
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信息則為正式的生產提供材料。 |
三、信息的質量屬性
-
精確性 ------ 對事物狀態描述的
精準程度
。 -
完整性 ------ 對事物狀態描述的
全面程度
,完整信息應該包括所有重要事實。 -
可靠性 ------ 指信息的來源、采集方法、傳輸過程是可以
可以信任的,符合預期
。 -
及時性 ------ 獲得信息的時刻與信息發生的時刻的
間隔長短
。 -
經濟性 ------ 指對信息獲取、傳輸帶來的
成本
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
可驗證性 ------ 指信息的主要質量屬性可以被
證實或者證偽
的程度。 -
安全性 ------ 信息可以被
非授權訪問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
四、信息傳輸模型
- 信息技術主要解決的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傳輸、處理、計算、轉換、表現等問題。
-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信息的傳輸技術。
如下圖為信息傳輸的模型:
Snip20230226_2.png
環節名稱 | 角色 | 描述 |
---|---|---|
信源 |
發送者 【信息的源頭】 |
產生信息的實體,信息產生后,由這個實體向外傳播。如QQ使用者 |
編碼器 |
變換信號的設備 【封裝成報文】 |
終端機的發送部分,包括從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設備。可以理解為:“對編碼過的信息進行加密再編碼”。例如:量化器、壓縮編碼器。調制器等。 |
信道 |
傳送信息的通道 【如:TCP/IP網絡】 |
可以分別理解為【抽象信道】和具有物理意義的【實際傳送通道】。抽象信道:如:TCP/IP網絡。具有物理意義的實際傳送通道:如: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4G、衛星、微波等 |
噪聲 |
干擾 |
可以來自于信息系統分層結構的任何一層,當噪聲攜帶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信道中傳輸的信息可以被噪聲掩蓋導致傳輸失敗 。 |
譯碼器 |
編碼器的逆變設備 【解析報文】 |
把信道上送來的信號(原始信息與噪聲的疊加)轉換成信宿能接受的信號 ,可包括解調器、譯碼器、數模轉換器 |
信宿 |
接收者 【信息的最終歸宿】 |
如使用QQ的另一方(當然這一方也是信源),他通過計算機屏幕接收QQ使用者發送的文字(如:你好!)。 |
- 信息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是它的
有效性
和可靠性
。 - 有效性: 指在系統中傳送盡可能多的信息。
- 可靠性:要求信宿接收到的信息盡可能地與信息源發出的信息一致。
- 信息系統基本規律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息特性、信源編碼、信道特性、信道編碼、檢測理論、估計理論、密碼學。
五、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 簡單來講就是輸入數據
,通過加工處理
,產生信息
的系統。面向管理
和支持生產
是信息的顯著特點。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系統可以定義為:結合管理理論和方法
,應用信息技術
解決管理問題,提高生產效率。為生產或信息化國有車標個以及管理和決策支撐的系統。
- 產生信息系統 = 管理模型 + 信息處理模型 + 系統實現
- 抽象模型如下:
Snip20230226_3.png
- 信息系統分為兩大類:手工、計算機化。
- 信息系統組成部件包括:硬件、軟件、數據庫、網絡、存儲設備、感知設備、外設、人員以及把數據處理成信息的規程等。
(二)、系統的特性:
- 目的性
- 整體性
- 層次性
- 穩定性
- 突變型
- 自組織性
- 相似性
- 相關性
- 環境適應性
(三)、信息系統的特性:
- 開放性
系統可以被外部環境識別
,外部環境或者其他系統可以按照預定的方法,使用系統功能或者影響系統的行為。
- 脆弱性
系統可能存在著喪失結構、功能、秩序
的特性。
- 健壯性
系統具能夠抵御出現非預期狀態
的特性
(四)、信息化的五個層次:
-
1.
產品
信息化,有兩個含義。- 傳統產品融合了計算機(智能化)器件,使產品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 智能電視、智能燈具。
- 產品攜帶了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數字化的。例如:車載電腦系統小轎車。
-
2.
企業
信息化- 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經營等多個環節中廣泛使用了信息技術。例如:生產制造系統、ERP、CRM、SCM。
-
3.
產業
信息化- 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生產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使用了信息化技術。
-
4.
國民經濟
信息化- 金融、貿易、投資、計劃、通關、營銷等組成一個信息大系統
-
5.
社會生活
信息化- 智慧城市、互聯網金融
(五)、信息化的基本內涵啟示:
內涵組成名稱 | 描述 |
---|---|
主體 |
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政府、企業、事業、團體和個人 |
時域 | —個長期的過程 |
空域 | 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的一切領域 |
手段 | 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社會生產工具 |
途徑 | 是創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關系及社會上層建筑的改革 |
目標 | 是使國家的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全面提升 |
(六)、國家級信息系統:
“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工程代表國家級別信息系統,形成了以信息系統為核心支撐的國家信息化運行體系。
-
兩網:
- 政務
內網
- 政務
外網
- 政務
-
一站:
- 政府門戶網站
-
四庫
為以下四個基礎數據庫:- 人口
- 法人單位
- 空間地理和自然資源
- 宏觀經濟
-
十二金是以“金”子冠名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
- 加強監管、提高效率和
推進公共服務
起到核心作用辦公業務資源系統
、宏觀經濟管理系統建設
(金宏)。 - 增強政府收入能力、保證公共支出合理性的
金稅、金關、金財、金融監管(含金卡)、金審
5分業務系統建設。 - 保障社會秩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
金盾、金保、金農、金水、金質
5個業務系統建設。
- 加強監管、提高效率和
(七)、國家級信息化體系包括以下6個要素:
Snip20230226_5.png
信息
資源
-->【核心任務】-
信息
網絡
-->【基礎設置】- 包括三種網絡: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絡。
信息
技術應用
-->【六要素中的龍頭
、主要陣地
】信息
技術和產業
-->【物質基礎】信息化
人才
-->【成功之本,信息化人才的核心和關鍵
】信息化
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
-->【保障】
(八)、信息系統生命周期:
- 信息系統生命周期:是指信息系統在使用過程中隨著其生存環境的變化。
- 信息系統可以簡化為以下幾類:
[圖片上傳失敗...(image-ca082b-1677391021629)] - 在信息系統項目管理中可以簡化為:立項、開發、運行、消亡四個階段。
生命周期階段 | 重要輸出 | 主要任務 |
---|---|---|
系統規劃階段 | 可行性研究報告、系統設計任務書 | 確定信息系統的發展戰略 、研究建設新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給出擬建系統的備選方案 并進行可行性研究 。 |
系統分析階段 | 系統說明書 | 進行詳細調查、描述業務流程、指出局限性和不足、確定邏輯模型。提出新系統的邏輯模型,主要做些什么 。 |
系統設計階段 | 系統設計說明書 | 設計新系統的物理模型 又稱為物理設計階段,分為總體設計 和詳情設計 。技術文檔就是系統設計說明書
|
系統實施階段 | 系統測試分析報告 | 計算機等設備的購置、安裝、調試、程序調試、人員培訓、數據文件轉換、系統調試與轉換 |
系統運行和維護階段 | 系統運行情況 | 記錄系統運行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評價系統的工作質量和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