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看到一群大魚在清澈湛藍的不知是天空還是海洋中,緩緩而游,寧靜溫和,那種感覺猶如身至夢境,讓我幾乎落淚。
當寫下這篇文章的名稱的時候,我想起了丹麥那個小美人魚,她為了見心儀的少年,與巫婆做了交易,以美麗的聲音換取能使她可以與那少年面對面而立的雙腿。你也曾是少女少年,現在的你是如何看待當初的自己?那個時候,你懵懵懂懂不曉得什么是愛情,只是某一刻忽然看到某一人覺得異常親切異常好感,這種異常將ta與其他人區別開來。
十六歲的椿,就是那時候的你,在人間歷練的時候忽然就瞥見一個良人,卻因為家人灌輸的對人類的偏見,既向往又害怕,聽著少年吹出的音樂,那種若即若離是否蝕骨撓心?成年的你是否認為少年的情愫羈絆不夠深不夠堅定,那就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個英雄救美以命換命吧。他們兩的命,最終連接在一起。
注定不是一個世界的,又何必去相遇相識?一切,都是為了成全一個故事,一個奇跡。
他救她時,她是一條魚;她救他時,他是一條魚。他們從未以人的語言對話,可是他們的眼神中都透著情愫。《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里,女主角說過一句,“愛情要用說的么?那聾啞人怎么活?”她救他,不惜放棄自己一半的壽命,她鐵了心要彌補對他的虧欠。可是靈婆說過一句話,沒有人能徹底彌補自己犯下的錯。椿本來只欠鯤一條命,后來為了鯤,卻欠下了更大的——族人遭遇的洪災顯然是因為鯤這條大魚的出現,湫為了她放棄了自己的生命,爺爺為了替她救湫又死去了。如果說電影前半部是講少年人的美好情愫,那么下半部則是將現實殘酷地擺在少年人面前——少年人是可以任性,但任性,是要付出代價的。事后諸葛才知道,這些代價很大,大到無力承擔,大到所有牽扯其中的人幾近崩潰,大到自己甚至會假設:如果當初知道代價這么大,還會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如果你是椿,這個假設你如何回答?這個假設放在這個位置對椿來說,太過殘忍,只因為,年少啊善良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所謂的虧欠,當事人主動的做出選擇,椿被動的接受。因為在乎,因為不希望對方不開心,為了對方,我就是愿意這樣做啊,即使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成全一段渺茫的奇跡。當湫為了椿拿自己的生命去找靈婆交易,靈婆又說,只有你們這些小毛頭才會把生命當做路邊的石子,像我們這種人,總是想著怎么多活一天呢。靈婆多大年紀,不知道,應該很老很老了吧,可是應該沒有椿的爺爺老,因為他還沒看透,他一邊相信少年人會做出如他設想的選擇,一邊又慨嘆甚至蔑視這些選擇,他入不了世,也出不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