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年齡還在個位數晃蕩的時候,夢想這個詞停留在對未來的憧憬里,再無其他。
十幾歲,我們在校園穿梭,為著夢想,一路執著。
二十幾歲,我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一出一入,變的是角色,也是心態。提起夢想,依舊熱血。
到了三十幾歲,社會與家庭責任并重,我們努力地適應,努力地融合。
四十幾歲,上有老下有小,作為中堅力量,早已顧不得遠方。
五十幾歲,腳步漸漸慢下來,在沉淀的歲月里,努力找尋夢想的模樣。
……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有人離最初的夢想越來越近,有人離夢想越來越遠。
當夢想撞擊現實,一些人用無畏地勇氣和堅持與之對抗,一些人選擇重新定位夢想。這其中,有人沖破現實的桎梏,讓夢想照進了現實;也有人頭破血流后自己默默舔舐傷口。當然,我們周圍也有人執拗地質問,付出為什么沒有回報,從此不再相信奮斗的價值,喪失了斗志,索性得過且過,混著一天又一天。
我并不覺得離夢想越來越遠是件壞事,也沒有必要多沮喪,因為至少你認清了生活的真實。
一條道跑到黑的執著堅守,會守得云開見月明,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等待你的注定是看不到光的前方,就像跑了很久也看不到終點一樣,這個過程不是只有堅持就可以,還要對抗自己心中的雜念、小伙伴們的小有成績和外界各種勸你放棄地善意諫言。這個和現實對抗的過程,或者說是代價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
于是,你就會發現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活的很擰巴,總是一面吐槽生活無情自己無奈,一面握緊夢想不肯撒手,硬生生將自己劈成兩半,因為《老人與海》這個悲壯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不是拉鋸,是抵抗之后的節節敗退。明知要輸,但不肯投降,因為這抵抗就是我們要完成的功課本身。”當然,這是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有的態度,但是我們其實不需要對自己的生活過分苛責。誰都想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順風順水,大展拳腳,可并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幸運。
我們都希望夢想照進現實,也都曾經全力以赴,但成長中的磕碰在善意地提醒我們,需要在現實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跑道,在奔跑中不斷增加裝備,卸去負荷。
這個過程并不意味著妥協,也不代表懦弱,更不是向現實認慫,這是一種態度。是經過汗水的洗禮,淚水的升華后,一種灑脫釋然的態度,也是人生山窮水盡之后的絕處逢生。
夢想往往大于現實,所以當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還不足以撐起夢想的時候,不妨試著調整自己的跑道,在適合自己的頻率中,不斷練習加速,我們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碰撞出很多成長故事的火花,跑著跑著,也許會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和夢想不期而遇。是啊,別忘了,有一種成長叫做殊途同歸。
但是就算和夢想還是沒有交集,那又如何呢?人生是場馬拉松,路雖遠,行者至;路崎嶇,適時轉彎,終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