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快的爵士樂,蜿蜒的鄉(xiāng)間小路,駕駛座微笑的亞歷山大(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而這一切都被一張磁帶打破,磁帶中那頹靡的聲音:“Hello,亞歷山大,I’m斯圖爾特(湯姆.哈迪飾)”。
這是片頭,也是故事的結尾,導演戴維.阿特伍德巧妙的運用倒敘,插敘的手法,使得電影首尾呼應,故事情節(jié)合理而又飽滿,結構巧妙。影片中的亞歷山大是一個英國中產階級的小伙子,他帶著自身優(yōu)越感,對別的人、別的事保有好奇心,卻又顯冷淡,影片中,他代表著多數(shù)中產階級。由于好奇心與同情心這對米蘭昆德拉口中魔鬼之稟賦作祟,他與斯圖爾特——他人眼中的“魔鬼”相識。斯圖爾特——流浪漢、精神病患者、瘋子、癮君子、肌肉萎縮患者、謀殺犯、盜竊犯、住在垃圾堆里的酒鬼,儼然具有“魔鬼”特征
影片對于主人公斯圖爾特的故事不斷運用插敘,例如少年時遭遇的暴力,被自己最親近的兄長侵犯,成年后平靜生活的毀滅,通過亞歷山大的角度呈現(xiàn)出了另一個有血有肉,渴望友情親情,懂得去慚悔與關心他人的斯圖爾特。影片也就通過這種反差表達出對人們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控訴,點明正是這種自私冷漠使得社會扭曲,使得“斯圖爾特們”活得如魔鬼一般。
斯圖爾特還算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亞歷山大,一個愿意接近他,了解他,愿意吃他做的食物,帶他去見自己的朋友,愿意去陪伴他,愿意傾聽他,愿意相信他,愿意幫助他的人,盡管這個人一開始也是包藏私心,只當他是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故事主角。但這些傾聽與陪伴,他的親人,他的伴侶,都從未能做到,就仿佛一縷不經意的陽光邂逅了一個黑暗的角落,點燃一根蠟燭,雖光芒微弱,卻照亮了斯圖爾特的天堂,喚醒了他孩童的純良。
純良的斯圖爾特開始倒帶人生,他訴說,他哭泣,他開始從記憶里收獲,開始從苦痛中著色,他灰色的微笑一天天變得明亮,他享受著友情的美好,他的變化也使得亞歷山大的心靈顫動,他拋下自私,幫助斯圖爾特,幫他面對過去,幫他勾勒未來,一切仿佛都迎來春暖花開。
斯圖爾特離開了,在妹妹的婚禮這天,他穿的很齊整,靜靜地躺在鐵軌上,原來半生以來,支撐他活下去的并不是對未來的憧憬,而是苦痛的糾纏與拉扯,短暫深刻的友情宛如一閃而過的流星,而這一閃而過在他心中竟美好滿足到不枉此生。
影片從側面告訴人們世上并無撒旦,斯圖爾特只是路西法,縱使墮落至谷底,他也是天使,也擁有純美的心靈,會渴望友情親情,擁有愛的能力。而原本自私的亞歷山大也消磨掉冷漠的堅冰,拋掉自私,真正的開始關心斯圖爾特,當他做朋友。
影片結局可以說是有畫龍點睛之妙,一切開始變好,可是斯圖爾特卻選擇了睡在鐵軌上離去,他微笑著坦言:“亞歷山大,I’m so tired”。這也將我們拽回現(xiàn)實,對,這就是現(xiàn)實,不是所有拯救的結果都很美好,當他那灰色微笑染上亮色,他選擇以死亡的停歇告訴所有人:自私冷漠終會摧毀,唯有微笑得以面對,唯有友愛得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