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看過余華先生這本《活著》,可由于太悲劇,我曾一度不愿再碰第二次。
說起來,最近第二次、第三次讀這本書,是因為家里出了些事,也是我長這么大以來第一次覺得命運是如此的不公,為何要將這種“電視劇里才會出現的喬段”,發生在我身上?縱然我在心里默默祈禱:我愿減壽20年,換取一個好的結果!可最終還是沒能感動上天。當知道結果時,我瞬間感覺天塌了……
人在失意時,總是想從其他地方獲得安慰。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活著》,想從書中尋找些能讓自己早日從痛苦中走出來的心靈撫慰。
有些書要有一定的經歷和閱歷后,才能讀懂,才能產生共鳴,這本《活著》就是如此。豆瓣上對這本書有這樣的評價:
這樣的一本書,
年輕女子看見生命的悲涼。
年輕男子看見生命的無常。
體會過了熹微和光明。老人家只是微微笑,說很好。
確實,不同的人、 不同的經歷,看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在我這個年齡,看這本書,如果讓我評價,我確實不能像一個飽嘗人間冷暖的老人一樣,給出“很好”這么平靜的評價。
同時,我也不想將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悲憫那個年代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輩人的悲劇 。因為,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在當下,平凡的我們依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遇到很多感覺過不去的坎……也會有絕望,會有感覺過不下去的時候。
所以,我更愿意去單純的分析和領悟,余華先生在書的前言里說的那句: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它是一種“再難,也要活下去”的淡然,也是一種敬畏生命的態度。
作為平凡人,活著總需要一些理由,需要一些盼頭,需要一些精神寄托。
福貴也一樣,也不一樣。他的一生,就像他唱的那樣: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少年時期的福貴,他活著就是為了繼承家業、延續香火,靠著祖上留下的家業,過著風光、衣食無憂的生活。實際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活著為啥。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過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天有氣無力,每天早晨醒來犯愁的就是這一天該怎么打發!”他吃喝嫖賭,什么浪蕩的事都干過。可這終究只是一陣子,他敗光了所有家產后,便越過越落魄。
中年時的福貴,歷經種種磨難,先是父親被氣死,他在為病倒的母親買藥的途中被國軍抓了壯丁,目睹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卻一直想要活著。
而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是對母親和妻兒的牽掛,是經歷了死亡之后對生命的珍惜。這一點,從家珍后來病倒而怕連累家人想不開時,福貴開導她的一番話中可以看出,“按理說我是早就該死了,打仗時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沒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著要活著回來見你們,你就舍得扔下我們?”
他靠著這股意念活著回到家鄉,卻發現母親早已故去,妻子家珍獨自撫養著年幼的兒女,日子艱難的過著。可憐的女兒鳳霞因一次高燒而成了聾啞人,兒子根本就不認識他。此時的福貴,活著,是要承擔起照顧妻子,養育兒女的責任。
然而,每當生活有點起色時,悲劇就再次發生。先是兒子有慶被活活的抽血抽死。女兒鳳霞找到了二喜這個好丈夫,本以為會苦盡甘來,卻不料因難產而死,接著家珍去逝,女婿二喜在工地干活被水泥板夾死。此時的福貴,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硬撐著活著,是外孫苦根給他活下去的希望。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這樣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興,有了苦根,人活著就有勁頭。”
可生活竟是如此的殘酷,如此薄待一個歷經滄桑的人,可憐的苦根因吃豆子撐死后,福貴在這世上便再無牽掛。
老年時的福貴,本沒了活下去的希望,可他依然活著,像個和尚一樣的活著:平平淡淡,了無牽掛,日復一日的毫無變化。他說,“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余華先生說:
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可見,這種活著的真諦,作者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的。
而這也正是福貴經歷過各種苦難,當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慢慢看淡了一切后,所領悟到的:活著對他來說,已不需要理由,他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即使活得無趣,活得孤獨。
“活著”二字雖然簡單,卻蘊涵著生活的艱辛,蘊涵著對苦難的忍受。活著,就是要去忍受命運帶給我們的所有不可抗拒,哪怕幸福也好,苦難也罷,風光也好,平庸也罷……即使再難以接受的現實,也要學著去接受,去忍受。
而我,雖沒有經歷過什么大風大浪,卻也經歷過痛苦,也有過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不想騙自己說,痛苦總會過去,以后會越來越好。因為,未來的命運如何,無從知曉。而我希望自己像《活著》這本書傳達的那樣:再難,也要樂觀的活下去!敬畏生命,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每每讀完此書,眼前都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日落黃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田間勞作,身邊陪伴他的只有一頭牛……
然而,這畫面雖然孤獨,卻不失溫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