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南故人 ?
家鉉翁 〔宋代〕?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xiāng)。
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
賞析
詩作于南宋滅亡后,分兩個層次。前兩句是寫宋未亡前,詩人客居臨安,每當聽到杜鵑啼鳴,便想起了家鄉(xiāng)。后兩句寫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歸的沉重悲哀。
這首小詩作于南宋滅亡后,分兩個層次,成今昔對比。前兩句是寫宋未亡前,因為北方領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臨安,所以家鉉翁住在臨安,每當聽到杜鵑啼鳴,便想起了家鄉(xiāng)。家鉉翁是四川人,聞鵑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傳古代蜀主望帝失國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鵑鳥,鳴聲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鵑啼血典來寄托家國滅亡之痛。而杜鵑的叫聲又如同“不如歸去”,家鉉翁“聞鵑憶蜀鄉(xiāng)”,既是對國土淪陷表示憤慨,又寄托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歸的沉重悲哀。??
后兩句寫眼前,南宋已經(jīng)滅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這時候恢復失土已成畫餅,不要說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臨安,也都成了異族統(tǒng)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鉉翁無限悵惘地問:今天晚上做夢,是夢蜀地還是夢臨安呢?言下之意,兩地分別代表家與國,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戀感傷。?
前后二層,后層是前層的延續(xù),前層是為后層預做地步,這就是論詩者所謂的加一倍寫法。詩在謀篇手法上顯然是參考了賈島的《渡桑干》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但賈島詩只是抒發(fā)久客遠游的思鄉(xiāng)之情,家鉉翁詩卻表現(xiàn)亡國之恨,更加催人淚下。通過遞進,前面本來是很突出的思鄉(xiāng)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內(nèi)容,更顯得沉痛。家鉉翁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在感慨興亡盛衰的詩中很普遍,典型的可舉虞集的《挽文丞相》詩,末聯(lián)說:“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用晉過江諸人新亭灑淚嘆中原淪喪的典故,說那時還有半壁江山,如今連一點殘山剩水也沒有了。這與家鉉翁夢四川、夢錢塘同一機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