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表面看來異常忙碌,可細細縷縷每天實質沒干多少活兒,拿昨天和今天為例,兩天僅做了一件事,整理7份合同。這七份合同昨晚已經整理妥當,上午九點半打印了出來,因為一整天沒車,今天又跟這7份合同較了一天勁兒。如果上午有車,我應該是已經把合同送到了業務單位。這樣至少可以空出一下午的時間做其他事情。當然,這一天確實校對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說大不大,都是格式問題。
生活中類似的現象很多。本來事情已經定局,再回過頭來琢磨時,又會花費你同樣多甚至更多的時間。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正比 ,如果把這些時間用來做其他事情,收成要一倍甚至多倍。
遇到類似現象,是應該追求精益求精呢?還是得過且過?
聯系到學習,我們是應該搞題海戰術,做題數量多多益善還是把現有題型搞透并做拓展?顯然,學習我們有標準的答案,把現有的題型搞透搞懂,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他事情,特別是像這種定量的工作,我認為應該“得過且過”,提高單位效率。
如何解決類似磨洋工的現象?預先根據工作量制定完成時間,節點之前必須完成,提高專注力,久而久之,便會養成高效習慣。同樣也可以引申到看書,每天規定必須看多少頁,不管懂不懂,第一遍通讀時“重數量輕質量”。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其一迫使自己處于一種緊張狀態,避免看書計劃“流產”;其二每個章節不是孤立的,隨著閱讀的深入,很多不理解的知識點到后面的章節會自動融會貫通,閱讀積極性、效率隨之提高。
再回過頭來分析上述問題,對于“定量”的事兒我們大可“得過且過”;“不定量”比較單一的事兒我們就要追求死磕精神,如學畫畫、唱歌、運動等單項活動,就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十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
這跟個人性格也有關系,對于自控力強的人精益求精有益,而對于專注力差、控制力低的人事先制定計劃表,死板的按照計劃表執行,雖然看似簡單粗暴,長期堅持效果驚人。
再拿這近一個月的的狀態說事,這個月過去一半,本月制定的學習計劃一項也未履行,健身房更是只去了一次,原本計劃把這個月健身的時間用于準備本周末的考試,結果是書沒翻健身也撂攤,把時間都灑到了吃喝上。至于其他學習計劃,得到、英語、打卡都通通歇菜。這不,這周的作業拖到現在才疾書。
上述問題,歸一到一個本源——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看似忙忙碌碌,真正有價值的單位時間少得可憐。
爾爾,如果你很忙碌,那就要警惕了“是真的忙碌還是碌碌無為?”
真高潮VS偽高潮,道理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