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事實本身真相的關注,我們的確已經進入了“后真相時代”:沒人關心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剛剛過去的2016年發生了許多熱鬧事,吸引了眾多吃瓜群眾的圍觀,比如郭德綱與曹云金的“師徒反目”,又或是馮小剛與王思聰的“電影分歧”,還有王寶強夫婦的“離婚紛爭”等等一系列事情,誰對誰錯,孰是孰非我們已經不關心了,我們只需要站個立場表個態,跟著一起湊熱鬧?!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永遠不過時,只不過在新時代它被冷落了,人們的認知在代替事實成為新的“真理”。
建立共同體認知,本質就是定義“我們。社會是一個巨大的協作網絡,每個人都被分到了更小更細致的小協作體系里,協作的前提是我們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團隊,或者說我們是一個共同體,我們彼此認可對方。但是彼此認可這件事情越來越難以達成,“我們”這個共同體越來越難以被定義,遠古時期部落用血緣和地獄定義;近代社會用專業和階層定義;現代社會用單位和認知定義,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一波又一波的沖擊,這些能夠定義共同體的紐帶被弱化,甚至被割裂開來,我們急需用新的紐帶定義“我們”。這些紐帶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自己出現,它需要我們自己親手創建。
最容易結成共同體的是創業者,他們勇敢且有理想,組成了龐大的“創業者聯盟”?;ヂ摼W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更便捷地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創業伙伴也更容易聚攏到一起,無數創業團隊趁著互聯網的春風飛奔起來,有的團隊借勢成功了,有的公司蜿蜒曲折,艱難求生,而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就像珊瑚一樣,為后來者鋪路,后入局的人可以攀附著他們的殘骸,汲取剩余的養分,繼續向上攀登。每個人都渴望進步,渴望不虛度此生,普通人通過學習和歷練得到成長,但這種成長是很難,更難的是你甚至都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而對于創業者而言,這些成長都可以被具象化為數據和估值,他們可以清晰得看到自己團隊達成的目標,并且依此定出下一階段的提升目標,這種成就感將給予創業者更多更大的能量。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凡是過去,皆為序幕,路一直在腳下。最后一句是我擅自加上去的,莎士比亞的原句只是告訴你不要在意已經過去的事情,那些都是為你以后表演所拉開的幕布,而這最后一句是提醒你,路要自己走,踏踏實實的走。送給所有人,不止是創業者還是普普通通,勤勤懇懇工作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