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平白恬淡的語言風格
到現在,我們學了很多著名現當代作家的文章,有老舍、莫言、畢淑敏、史鐵生等等。每一位作家的文章除了選材和主題不同之外,在語言上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老舍的語言詼諧幽默,史鐵生的語言深刻雋永,等等。我們把這種語言上的獨特性叫做語言風格。
技巧穩拿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都不相同——就算一對在同樣環境下長大的雙胞胎,他們的性格也有很多不同點。語言風格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每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相同。除了作家與作家的語言風格不同之外,不同體裁的文章所要求的語言風格也有所不同。
我國古代文人早就對語言風格有所研究,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再比如陸機在《文賦》里也有所討論: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
同樣的事物,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表現的不相同,而且,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作家的筆下也有不同表現,比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人結伴同游秦淮河之后分別寫出的。如果你找來讀一讀,會發現,朱自清的文字還是一樣的典雅瑰麗,而俞平伯的文字則更加平易近人;朱自清的文章有一種詩歌的韻律,而俞平伯的文章更像是隨筆隨想。這便是語言風格的不同。
名篇精讀
受戒(選段)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一出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連庵里的和尚也這樣叫。“寶剎何處?”——“荸薺庵。”庵本來是住尼姑的。“和尚廟”、“尼姑庵”嘛。可是荸薺庵住的是和尚。也許因為荸薺庵不大,大者為廟,小者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不叫“出家”,叫“當和尚”。他的家鄉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他的家鄉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當和尚也要通過關系,也有幫。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遠。有到杭州靈隱寺的、上海靜安寺的、鎮江金山寺的、揚州天寧寺的。一般的就在本縣的寺廟。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他七歲那年,他當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議,決定叫他當和尚。他當時在旁邊,覺得這實在是在情在理,沒有理由反對。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里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懺,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他舅舅給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幾步,后走幾步,又叫他喊了一聲趕牛打場的號子:“格當XX——”,說是“明子準能當個好和尚,我包了!”要當和尚,得下點本,——念幾年書。哪有不認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開蒙入學,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四言雜字》、《幼學瓊林》、《上論、下論》、《上孟、下孟》,每天還寫一張仿。村里都夸他字寫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約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帶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領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點,給明子穿上。明子穿了這件和尚短衫,下身還是在家穿的紫花褲子,赤腳穿了一雙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個頭,就隨舅舅走了。
他上學時起了個學名,叫明海。舅舅說,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從學名變成了法名。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么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勁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個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艙里,船就開了。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
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搖了搖頭。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給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嘩——許!嘩——許!”
……
……
……
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
仁山吃水煙,連出門做法事也帶著他的水煙袋。
他們經常打牌。這是個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飯的方桌往門口一搭,斜放著,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從他的方丈里把籌碼拿出來,嘩啦一聲倒在桌上。斗紙牌的時候多,搓麻將的時候少。牌客除了師兄弟三人,常來的是一個收鴨毛的,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都是正經人。收鴨毛的擔一副竹筐,串鄉串鎮,拉長了沙啞的聲音喊叫:“鴨毛賣錢——!”
偷雞的有一件家什——銅蜻蜓。看準了一只老母雞,把銅蜻蜓一丟,雞婆子上去就是一口。這一啄,銅蜻蜓的硬簧繃開,雞嘴撐住了,叫不出來了。正在這雞十分納悶的時候,上去一把薅住。
明子曾經跟這位正經人要過銅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門前試了一試,果然!小英的娘知道了,罵明子:“要死了!兒子!你怎么到我家來玩銅蜻蜓了!”小英子跑過來:
“給我!給我!”
她也試了試,真靈,一個黑母雞一下子就把嘴撐住,傻了眼了!
下雨陰天,這二位就光臨荸薺庵,消磨一天。
有時沒有外客,就把老師叔也拉出來,打牌的結局,大都是當家和尚氣得鼓鼓的:“又輸了!下回不來了!”
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開水、木桶、尖刀。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并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小試身手
上面中間的三個省略號前后是《受戒》的兩個選段。之所以選這兩段是因為它能很好地體現作者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平白恬淡。當然,這種平白恬淡的語言風格也與作者選取的江南風物題材相關,他寫的都是自然而然的景物,寫的也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們。
有人總結汪曾祺的語言是“平淡中見奇崛”,一點兒沒錯。全文很少有華麗的辭藻,卻寫出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本來,對我們來說,出家當和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情,比如前幾年有一個北京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舍棄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去了龍泉寺當和尚——這個事情可是被媒體沸沸揚揚報道了許久。而汪曾祺在《受戒》中怎么寫呢:
他的家鄉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他的家鄉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
當和尚仿佛就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家家戶戶都會有人去做。你能想象嗎?
小明子第一次出了自己的家去當和尚,一路上看到的新奇事物千千萬萬,作者連一個“琳瑯滿目”這樣的成語都沒用,就是寫: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么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勁地推他:“快走!快走!”
像不像一個小學生在寫?這種天真樸實的口吻正好符合了明海這樣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身份。
至于寺廟,作者直接寫:
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
這還了得!別以為你平平淡淡寫出來,我們就不驚訝——哪有寺廟、和尚不守清規的?我們眼前出現了唐三藏的音容笑貌:善哉善哉,貧僧是出家人,不能喝酒……不能娶妻……不能殺生……不能這……不能那。可是這個荸薺庵里的和尚們卻抽煙、打牌,甚至殺豬吃肉。但這些行為卻并不令人討厭,**因為語言平白樸實,所以文字描繪的和尚們不但不邪惡,反而有一種坦蕩蕩的光明磊落。
這便是平白恬淡的語言風格的魅力了。
如果你讀了上面的選文感覺非常有興趣,請去找來《受戒》的全文讀一讀吧,你會有更美妙的享受。
名篇穩拿
豆汁兒
汪曾祺
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小時看京劇《豆汁記》(即《鴻鸞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為何物,以為即是豆腐漿。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學請我吃了烤鴨、烤肉、涮羊肉,問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兒?”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喝豆汁兒,有什么不“敢”?他帶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兩碗,警告我說:“喝不了,就別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來,幾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學問:“怎么樣?”我說:“再來一碗。”
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喚頭”(招徠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喚。因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準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么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記》的金玉奴的父親金松是“桿兒上的”(叫花頭),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兒,可以給莫稽盛一碗。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里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熬豆汁兒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咸菜絲——水疙瘩切細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類似油條,但作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辣咸菜,就是一頓飯。
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兒,會上癮。北京的窮人喝豆汁兒,有的闊人家也愛喝。梅蘭芳家有一個時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兒是什么味兒?這可真沒法說。這東西是綠豆發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愛喝的說: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兒——酸香!這就跟臭豆腐和啟司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
豆汁兒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幾個青豆嘴兒(剛出芽的青豆),極香。這家這天炒麻豆腐,煮飯時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開了。
八月十六日
選自《人間草木》
這篇文章寫了咱們北京常見卻很少人敢吃的豆汁兒。你最喜歡哪一段?你喜歡的這一段里,哪兒能表現出來作者“平白恬淡”的語言風格?
披沙揀金
字詞
- 秦淮河
- 典雅瑰麗
- 田埂
- 箍桶
- 膏藥
- 荸薺庵
- 薅
- 上癮
- 麻豆腐
概括語言風格的詞匯:
精煉、含蓄、簡樸、清新、明快、舒緩、自然、沖淡、雋永、細膩、
柔美雋麗、氣勢磅礴、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
熱情坦誠、雅致端麗、雅致端麗、清淡平實、融奇崛于平淡……
豆知識
我國古代對語言和文學風格的討論,最經典的就是這兩句話:
-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
-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陸機《文賦》
要是你能背誦下來,那可就太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