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問答。
某君向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提問,說自己已經看透人生,想選擇放棄,因為比較委屈,也看過許多書,覺得人生并不美好,人也不美好,運氣也不太好,很是無奈。他思考很久,人生本來也沒什么意義,放棄也許是一種解脫。
對此,王福重回答道:“我還沒有看透,你就看透了,吹牛。你才看了幾本書,去了幾個國家,認識幾個壞人,就敢這么說!人生不完美,但世界很美好,久了才知道,不完美比完美要好。運氣都是開始差,否極泰來。放棄就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世界的樣子了。”
王福重的回答,真的很贊。年少的時候,坐井觀天,以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沒見過幾個人,沒經歷幾件事,就自以為世事洞明,生無可戀。其實,正如電影《后會無期》中所言:“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談什么世界觀。”
年幼的時候,生活的軌跡比較簡單,周圍的師長親友也很照顧,展現給我們的大多是世界的美好與善意,會對一些負面世事進行刻意忽略或隱瞞。小時候的我們,以為一切都像童話之中承諾的那樣,簡單,光明,而美好。
初出社會,直面生活的艱難,以及世事的復雜,往往會與以往的認知相沖突。許多人感嘆,混社會就是一個不斷“碎三觀”的過程,其中不乏沖擊,動搖,懷疑,與失落。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總會覺得被生活欺騙。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并不是生活欺騙我們。世界原本如此,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只是我們以往對世界的認知太過稚嫩,片面,與淺薄。當面對更真實的世界,期待落空,幻想破滅,便讓我們感到極大的失望與彷徨。
發現世界與想象中不一樣,無疑會有失落與惶恐。但是,與其將頭埋在沙子里,不敢開眼看世界,或是躲進小樓成一統,成為憤青或怨婦,都不是一種積極的選擇。幻想的破滅,不是一種負面的毀滅,相反,恰恰是一種重建的機遇。
俗話說:“不破不立。”原本對世界不切實際的期待,只有被粗糲的現實戳破,方能給我們面對真實人生的機會,從而認知更豐富更全面的生活。只有拋去幻想,真正開眼看世界,才能更好的認知社會,理解世界。
世界的復雜性,使其超越我們所定義的“完美”。對其的“完美主義”要求,只是一種幼稚的自我為中心。只有跳出“自我意志”的井底,我們才能抵達更廣闊的天地,真正參與到社會的生活之中,體驗到人生的波瀾壯闊。
人生不完美,但世界很美好。而且,不完美比完美更好,因為提供了不斷完善的機會。我們正是在不斷的探索,不斷的重構中,走向更真實的世界。不要害怕失敗,經歷會使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成長為更美好的自己。
別放棄,不然,就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世界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