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的小說【悉達多】,不是講釋迦牟尼的一生,而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流浪者之歌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在小說【悉達多】里,黑塞把喬達摩.悉達多分為兩個人.
2.
出身富豪的悉達多,悉達多出身于印度婆羅門教,婆羅門相當于中國的頂級富豪,美國副總統哈里斯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教家庭,與印度的貧窮一點關系沒有
3.
悉達多不僅高富帥,還具備崇高激昂的思想,強大的意志和高貴的使命感。悉達多是父母的驕傲,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他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但是悉達多本人并不快樂,富裕的生活,父母親的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喬文達的愛,婆羅門教的思想和他學到的知識不能給他帶來幸福,安寧和滿足,他整日靈魂不安,他渴望找到自我,他經常與好朋友喬文達一起去榕樹下潛心冥想打坐,希望找到真理
4.
一天三位沙門經過悉達多所在的城市,所有的苦行僧均可稱為沙門。沙門是與婆羅門教相對立的思想流派。既然在極端富裕的生活中找不到智慧和安寧,那么就去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去找。悉達多決定永遠離家,追隨三位沙門進入森林修行。當他去向父親告別時,父親心中充滿憤怒和不安,恐懼和痛苦,但是父親沒有辦法,從悉達多堅定的目光中,父親意識到悉達多去意已決,他的思想已經在遠方,已經離開家,離開他。悉達多棄絕了故鄉和雙親,棄絕了出身和財產,與三位沙門走進森林修行,尋找人生的智慧,靈魂的安寧
5.
悉達多與他的親密好友喬文達做為沙門生活并苦修了三年,他們通過受苦,自愿受苦,戰勝疼痛,饑餓,焦渴和疲憊等方式,學到了很多克己的方法。悉達多曾千百次想達到無我的狀態,他想通過“除我”找到智慧,他沒有成功,他曾整日停駐在無我狀態中修行,終點卻總是回歸自我。最后他決定離開沙門,離開與他一起修行的喬文達,去找智者喬達摩
6.
喬達摩是功德圓滿的覺悟者,無欲滿足,周身充盈光明與和平。
悉達多聽了喬達摩的講道之后,認為喬達摩能達到完美無我的境界,并非學習法義理論的結果,而是認知,徹悟導致的。所以悉達多感覺,天天在偏僻的地方跟喬達摩學習法義,即使法義再完美,他也修不到喬達摩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他追求的目標。
喬達摩問悉達多是否認為放棄法義理論學習,回到極盡聲色的世俗生活,對那些追隨他的眾多弟兄更有益。悉達多回答,“我無權論斷他人的生活,唯獨對自己的生活必須做出判斷,我必須選擇,必須放棄.”
最終悉達多沒有追隨喬達摩,因為他擔憂在環境極其優美,與世隔絕的地方學習完美的講義,會給他帶來表面的,虛假的安寧和解脫,而事實上他的世俗欲望仍在生存壯大。因為他每天只接觸高尚的佛陀,完美的法義和有同樣價值觀的人,他對他們的崇敬和愛戴會讓他誤以為找到了永恒的智慧和安寧。而到現實世界中,他還是原來的他,是經不起誘惑和考驗的,還是那個充滿焦慮,心緒不寧的自己
悉達多認為,佛陀喬達摩的法義不是最寶貴,最神秘的東西,佛陀的徹悟才是關鍵,是無法言說,無法傳授的,這一定要自己去經歷去悟。悉達多沒有留下來做喬達摩的門徒,他繼續上路。
7.
塵世中
悉達多重返塵世,他遇到了船夫,船夫渡他從修行圣地到物欲橫流的世界。塵世里他遇到了一位美貌的名妓,他們生了一個兒子。
名妓告訴他,在塵世生活是需要錢的。她把一位富有的商人介紹給悉達多,悉達多沒有進過學校學習謀生的知識,他一直在尋找真理。他只會思考,等待,齋戒。悉達多想塵世生活其實簡單沒什么難度,做辛勞的沙門才辛苦。因為悉達多沒有對錢飽含激情,與商人相比,他的冷靜更勝一籌,與陌生人打交道時,他懂得傾聽的藝術,善解人意,有耐心誠實,他掌握無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他從不擔心失敗,也不為損失煩擾,很快獲得很大的成功,成為大富豪,他深刻地認識到,將它與世人分開的是他做沙門的經歷
歲月如流,悉達多飽食豐衣,十分富有,他發號施令,尋歡作樂,渾渾噩噩。一些大富豪常見的面貌顯現在他臉上,焦躁,渙散,無情,貪而不足,飽食無度,他與世人越相像,就越羨慕他們,越嫉妒他們。這世上還有哪種穢跡他沒有染上?還有什么蠢行和罪孽他沒有觸及?塵世30年,從壯年到老年,他已經變得沒有崇高目標,沒有渴望,毫無進取,最后他再一次想到了逃離。這一次,他想到是以死獲得安寧
人在理論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或許在某個時刻人會頓悟,在悉達多走進河中自殺的一剎那,他突然覺悟了。
8.
回歸佛
盡管悉達多出身高貴,但他骨子里是一個沙門,一個求道者,一個流浪者。
悉達多遠離城市,回歸佛境。他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到了惡心的地步,好似一塊吸飽水的海綿,世上再沒有什么能誘惑他,愉悅他
悉達多想到了一條河,想起了當年曾渡他過河的友善的智慧的船夫。那條河是當年悉達多步入世俗的起點,如今他要返回佛陀的世界,再次開始新的生活,在青春逝去,兩鬢斑白,體力漸衰的時刻,一切從兒時開始
悉達多拋棄一切,甘心情愿地做了擺渡人,與那位船夫一起生活。他向河水學習,河水教會他許多道理,河水教他沉寂并向深處探尋。他從河水中悟出時間并不存在,你看河水無處不在,既沒有過去的影子,也沒有未來的影子,人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9.
兒子
悉達多的兒子是一個被母親慣壞了的孩子,不肯與父親在河邊共同生活,執意要過富足的生活。多么熟悉的場景!當年悉達多要從婆羅門的家庭中義無反顧地離開,離開父親和富足的生活。他的兒子小悉達多,與他一樣,一定要離開他,不過他是要離開貧困的生活,悉達多的愛惜教誨毫無用處。
悉達多從他兒子身上悟到,一切痛苦是無法避免,無法阻止的。一代代都必須自己去經歷。人生里沒有捷徑,人生的真諦要自己領悟,這種領悟不可能提前到來,你必須經過艱苦的跋涉,必須在物質和愛欲里沉浮過,必須充分品嘗過百味人生。我們不應該試圖脫離世界,以感受高妙的神圣感,而應投身事實,投身日常生活,必須經歷一切后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越,才能做到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