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長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眼科醫生陶勇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網紅醫生,因為一次莫名其妙的被曾經救治過的患者追砍,幾乎喪命于那場無妄之災。
陶勇出事的那一天,是2020年的1月20日,這一天在中國的醫療史上也是一個值得記錄的日子,那天晚上鐘南山院士對全民發出預警: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而當天下午,陶勇在北京朝陽醫院的工作崗位上,被之前醫治過的患者拿著重型菜刀砍殺,在眾人的參與制止暴力犯罪中,僥幸撿回了一條命。
陶勇之前的人生軌跡是學霸走過的路徑,符合人們對“天之驕子”的一切想象:他28歲從北京大學醫學部以醫學博士的身份畢業;35歲成了主任醫師;37歲就擔任博士生導師。他發表的SCI論文有79篇,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有26篇,還主持著多項國內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領域,他是同齡人中絕對的佼佼者。而在他的各個階段的同學眼里,陶勇是一個追求事業成功到了極致的一個有執念的人。
陶勇的執念是對醫學的執念,而這執念源于愛:一是對科學和專業的愛,二是對眾生和病人的愛。在這樣的愛和付出中,陶勇的信仰就是醫學。因此他追求極致的技術,他敢于接下復雜到可能會對自己事業帶來質疑的眼科手術,只因為那可能只有1%的希望能讓患者重見光明。
“一個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打不敗的。”陶勇就是這樣一個人。
自從那個黑暗的被砍殺事件發生之日起,陶勇醫生的安危就是善良的人們的牽掛,人們不敢想,一個要用雙手完成精密眼科手術的醫生手部神經被砍斷,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對寄期望于他重見光明的患者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更不愿意看到一個醫者仁心的心中有大愛的醫生就此倒下,因為面臨了這樣的不公和打擊,進而引發社會上對于良善行為的懷疑。如果面臨這樣的信任危機,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也會是引發信任危機的一個源起。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陶勇不僅快速地康復,還在病床上思考著人生和哲學,他用哲學治愈自己的心靈,康復的速度令自己都感到驚奇。現在的陶勇,不僅重回工作崗位,還帶著他的新書《目光》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線里。
上周看到陶勇在電視節目中接受主持人董卿的采訪,他提到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善良的人,那些在他發生血光之災的當下,本能伸出援手的人們:同事、患者、家屬,那天在場的人的下意識施救的行為,為陶勇的生命架起了一道道屏障,保全了他的生命。
聽著陶勇的娓娓道來,你會感到他是一個很溫柔的人,他能為那些患者著想,能為那些在黑暗中掙扎、期盼獲取一線光明的人們考慮,帶著特有的冷靜和思考,還有幽默,他說話的時候更多的在微笑。
這種平和發自內心深處,他說自己在病床上知道是三個月前醫治的患者打算離別人世,拖上他這個主治醫生做墊背的,驚愕之余仍在反思:“我醫治了他的眼睛,卻沒有醫治他的心;我了解了他的病情,但沒有了解他的人生。如果我當時能體會一下他的處境,給予正面的開解,是否就會化解了這股惡氣?”
毫不夸張地說,我看到這兒的時候落淚了。作為醫生的子女,我深知他們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忙到腦子里全是患者和病癥解決方案,親人和家庭的需要永遠排在最后。
我父親也是個醫生,顯微外科醫生,在斷肢再植方面有自己的建樹,是我們當地遠近聞名的“一把刀”。但是留給我們家人的是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和永遠無法啟程的旅行。
印象中,唯一的一次我想請他去為我開家長會,因為小伙伴都說我沒有爸爸。他馬上答應了,然后問:“你上幾年級?”我氣憤地起身離開,說:“回你的醫院去吧!不用管我上幾年級!”后來我母親說他難過了很久,只是不知道怎么跟我道歉,因為這就是他的工作。這就是醫生和醫生家屬的真實感受。
著名媒體記者白巖松說:“陶勇醫生的故事,不該是一個人的戰斗,我們該用抗疫的態度來面對暴力傷醫。”確實如此,一個社會的醫患關系應該是信任和被信任,而不是算計和被算計,如果我們放任醫患關系到完全沒有信任可言,最終傷害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目光》這本書里,陶勇的豁達和樂觀,讓我們感動,他的關于人生的見解和思考令人動容。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陶勇不讓自己陷于鉆牛角尖里,他積極治療,努力康復,他想的是:“上天為我關上了一扇門,必定會為我開一扇窗。”
“既然世界可以無紀律、無原則地用榴梿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它做成比薩了。”
這就是在感受生死考驗中的陶勇,這是大徹大悟,更是王者歸來。
未知生,焉知死?我自問做不到這樣的境界,能將自己的生死安危看得這么淡然自若。陶勇說對女兒,甚至在最初找不到合適的言語來解釋發生的這場人為釀成的災難:“為什么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要面對砍殺,對方還是自己全心全意救治過的病人?”
是啊,挺難。難于理解,更難以消化。陶勇提到,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參禪的三重境界是: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參悟了人生的生死考驗的醫者仁心的陶勇醫生,應該是找到了一種自己認同世界的方式,看透了生死和人生。
我們只希望在夢想中一路前行的陶勇醫生,能用自己對于生死的思考喚醒社會更多的良知,也換來更多對醫護人員的尊敬和理解。(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