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
“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shù)的書是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說: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么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同時強調(diào):
如此看來,分析閱讀像不像學生年代對教科書的閱讀要求?直接影響著考試成績的高低,那些被分析閱讀過的書,像不像一本本極熟悉,又近于被翻爛的教材?
分析閱讀法如此重要,有沒有章法可循?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秘笈,即三個階段:找出書的主題、詮釋書的內(nèi)容、評論此書。
今天分享第一個階段:找出書的主題。
包含四個規(guī)則。
規(guī)則一:明確書籍的所屬類型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可以采用檢視閱讀的方法,瀏覽書名、目錄、序言、摘要、書衣等,不要忽視了這些作者發(fā)出的信號。
依據(jù)這些信號,進而判斷這本書所屬類型:小說、工具書、歷史書、戲劇、科學、哲學等?不同類型的書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也就不同,讀書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有差異。
比如小說類,可以選擇休閑時間、多種場所閱讀;方法類書籍,最好有一個靜心的場所,邊筆記邊推進,用較長時間閱讀等。
規(guī)則二:找出書的主題或重點
書的主題是這本書的精華,讀完書,不知道主題是什么,就像囫圇吞棗一樣,品不到滋味;或者找錯了主題,就是誤解了作者的本意,枉費了作者苦心,也浪費了閱讀的時間。
這一規(guī)則類似于學習語文課文時,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煉。用簡短的句子概括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可以用一個句子,或者一小段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用什么方式表達,都要求表述得準確清楚,語言不能太長,太長表示你還沒有把書的整體內(nèi)容讀懂,需要再提煉匯總。
最好的方法,是寫下來,或者講給他人聽,而不是自認為已經(jīng)明白了。
規(guī)則三:列出書的架構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是獨立的,也是與其他部分連接在一起的,彼此有序排列,各司其職,共同支撐這棟房子的功用。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是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架構,最好的書有更睿智的架構,也許復雜一些,但當你把其中的關系列明白以后,定會有一種探險成功,恍然大悟的喜悅。
比如《紅樓夢》,可以人物關系為架構,可以家族興衰為架構,可以主人翁命運為架構等,每一種架構都是一個角度,各個小架構攜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樓群。
規(guī)則四: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意圖
即: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當我們看清了作者寫作的意圖,才能真正把握住書籍的核心。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體會是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也有差異,當有了自己的思想后,再來與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比,常會有意外收獲。
其實,發(fā)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的最簡便方法,是從前言、章節(jié)開篇、后記中尋找。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章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的。
簡短一段,作者寫書的目的一目了然了。
以上四個規(guī)則共同透視了這本書談的是什么的問題。
這四個規(guī)則是一個整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效利用起來,能讓我們對一本書架構形成一個準確的認識,這是分析閱讀的第一步。
最后,
分析閱讀法是一種專注的活動,是一種全盤、完整、優(yōu)質(zhì)的閱讀,是小部分書需要的閱讀方式,是以“真正擁有此書”為目的閱讀方式。
所以,它值得用一些時間認真實踐。
謝謝閱讀,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