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本書是二戰結束前夕,作者為了回答美國政府提出的出個問題而寫:日本政府是否會投降?美國是否應該像對待德國那樣,全面攻占日本本土。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二者象征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剛烈殘忍。
本書主要論述的點:1.要不要廢除天皇?
日本人的等級秩序:
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拜,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崇拜是兩碼事。在日本人心中,天皇不是凡人,而是日本民族最高精神的化身。而天皇制這個制度,保證了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而希特勒是通過選舉上臺的凡人,他也不可能通過世襲,來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最高精神。
天皇制代表的是秩序井然的等級制,這個等級制背后的精髓是”各安其分“。說的就是高貴優秀的人應該統治別人,貧賤卑劣的人應該被優秀的人統治,而天皇,就是這個秩序的頂點。這也是日本人的世界觀,整個世界應該按照這種等級制來排列。
日本人的這種等級觀還體現在國際協議中,如:在德、意、日三個軸心國簽訂的同盟條約里,日文版前言說,世界各國”各得其所“是持久和平的前提。又如:日本偷襲珍珠港后,日本特使向美國政府遞交的聲明里也說”使萬邦各得其所“是日本堅定不移的國策。
”使萬邦各得其所“就是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秩序,在這個秩序中,日本精神作為最優秀、最純潔的精神,應該領導世界,引領亞洲同文中種的弱小國家走上文明道路,最后再把這個秩序推廣到西方。但是,這些國家并不認同日本人深信不疑的這套秩序。
恩:
日本人認為一個人從降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欠下了”恩“,這些都是要償還的,這是社會風俗需要這個人償還的,所有人都會盯著這個人。而所有恩中,最大的是皇恩,因為有幸生在日本,安居樂業,萬事稱心,就欠下了對天皇的恩;其次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日本人受到別人的恩時,內心會生出巨大的強制約束力,他感到必須回報這種恩情,否則就不配為人。
比如:一個人出生要感謝父母、爺爺奶奶,這是一個人欠下的恩,為此這個人對自己的父祖輩負有責任,包括盡孝,捍衛家庭名聲等。
再比如:一餐一飯,都有農民種植的辛勞;一衫一帽,都有女工紡織的艱辛,這也是一個人欠下的恩。
恩文化來自中國文化,但是恩文化沒有接受中國文化的核心——”仁“。在中國的道德體系中,”仁“是所有道德的核心,忠孝的基礎是君仁而臣忠,父慈而子孝。
但是日本文化卻沒有把”仁“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日本人對天皇和自己主君的忠誠越是無條件,代表他們越高尚。出于這個原因,作者認為美國不應該廢除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