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菡
點進去看《連載梨生全集》
點進去看《植語連載》
點進去看《讀書筆記匯編》
N年前,是手作的狂熱愛好者,加之有環(huán)保意識,其專長是對廢物的再利用。
家里,便慢慢多了各式手作器具、各式布頭、各式別人眼中的廢品而我可以賦予其生命的雜物。
偌大的房間慢慢被充斥,為收納整理焦慮的我,在近藤麻理惠著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則》指引下,對各種物品的收納整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
但仍無法下定決心拋棄所謂在當下多余的物品。
又入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從我與物品的關(guān)系軸、當下這條時間軸兩個維度談了斷舍離。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開心。其實是人生的整理觀念。
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guān)系,從關(guān)注物品轉(zhuǎn)換為關(guān)注自我——我需不需要?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留下。
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讓環(huán)境變得清爽,改善心靈環(huán)境,從外到內(nèi),徹底煥然一新。
這本書的觀念,似乎打開了的蒙塵的心靈一角,我又開始興致勃勃付諸實踐。
然而,于一個手作控而言,整理時,丟棄當時認為三個月內(nèi)用不到的東西,在下一個構(gòu)思的手作作品中,卻是必需的材料,不得已,又干辛萬苦的淘回來。
去年丟掉的十年前的衣服,今年竟又成了最時尚的款,不得已,又買了件類似的回來。
被送出去的紙質(zhì)書,今年想要重讀一遍,不得已,又買回來。
經(jīng)年以前所作的記錄,以為不用,扔扔扔,卻在某天,領(lǐng)導問及某事,實在記不起來,心中竊喜,俺有記錄,找找找,才想起,早已扔扔扔了。
……凡此種種,不必一一枚舉。
人生的種種煩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品的執(zhí)著中,在對物品的扔扔扔、買買買、再扔扔扔的死循環(huán)中,又陷入了對斷舍離,深深的困惑和焦慮之中。
即使我們放下了對物的執(zhí)念,卻又陷入了為了斷舍離而斷合離的執(zhí)念之中了。
而很多的人,都將斷舍離理解對己有物的舍棄和整理。就是扔扔扔和整理術(shù)了。
參加過幾期斷舍離的培訓和分享,聽到的大多是扔扔扔后心情的舒暢以及給自己人生帶來的愉悅和改變。
扔扔扔,肯定是斷舍離必經(jī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若僅限于此,將“斷、舍"視為“扔",則只是對斷舍離最淺表的認知罷了。
斷舍離精髓在于,在收拾、整理、選擇的過程中,了解、發(fā)現(xiàn)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xiàn)自我察覺、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斷舍離的主角并非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清楚了解當下的自我。準確判斷自我形象。
歌德說,“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當我們過份執(zhí)著于物時,就會被物所奴役。當我們過份執(zhí)著于感情時,也同樣終將被感情所奴役。
我們就會過得不快活。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zhí)念。想要斷舍離,我們也需先放下對斷舍離的執(zhí)念。
拋棄以物為主角的觀念,以自己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xiàn)在的自己。
不再執(zhí)著于忍住心痛也要扔扔扔,我開始關(guān)注“斷”的閘門和“舍”的閘門,試著和物成為好朋友。
斷和離,不僅僅說的是對已有物的扔扔扔,還含有對新購物的選擇和對欲望的離。
入口是“斷”的閘門,出口是“舍”的閘門,若能在入口的閘門堵住,就會少了許多舍的糾結(jié)。
執(zhí)著過去型的我,對老東西舊物情有獨鐘,衣柜自然是滿滿的。
試著斷舍,送人沒人要,非因潮流而買,而是因為喜歡和需要,不忍棄之。
加之手作者的獨特眼光,覺得每樣東西都可以經(jīng)過手作,變成更美的另外模樣,所以舍起來難度更大。
去年七月至今,未添置一件新衣,竟感覺,清爽不少,重復類似的款式實在不必太多,一件就好,十年前的衣服,如今換種穿法和搭配,又變成今年最流行的樣子。
實在舊了的衣服,便做了毛孩們的床鋪。
衣柜便也清爽不少,銀子自然也節(jié)約不少,超級環(huán)保。
對舊物充分利用,而減少對新物的購進,何嘗不是斷舍離的另一種境界?
何嘗不是另一種環(huán)保形式的極簡生活?
物盡其用,何嘗不是對物的尊重、愛惜和對物的最大感謝?
于是去思考我如何物盡其用。
那日棋翻出他兒時的舊玩具,欣喜若狂:“媽媽,你還保留著它們?這三個陀螺,我和姨婆經(jīng)常比哪個旋得最久,這些卡牌,全是我從同學那贏來的…"如數(shù)家珍,童年記憶,全回來了。
棋哥童年的小玩具,完全可以用作多肉的場景配飾啊,又不用買了。
玄關(guān)上的吞口、巨大的胖胖的紫砂滿撲、跟了我二十年的花樹,一直跟著我、媽媽送的菜板鐵鍋,以及還有很多有著時間記憶和回憶的老物……
它們,也許有的已無實際用處,甚至還占據(jù)著巨大空間,但它們,卻令時光溫潤,感恩之心常溫。
若因斷舍離非要舍去,豈非已違背其終極目標?
和物成為好朋友,和自己成為好朋友,你才能真正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才能過得快活。
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扔扔扔僅僅只是其中最簡單的手段之一。
將物斷舍離只是形式,其終極目的是幫助你排除干擾,斷舍離于生活無益的人事物以及消極負面的情緒、負能量。
留下時間、空間、精力給更有益、更美好的人事物,幫助你找到心中真正所愛,找回自我。
斷絕不需要、不應該的執(zhí)念,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從而獲得心靈的極大自由和豐盈,這才是斷舍離真正的精髓所在。
丹菡,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女子。
想用她的筆、她的心記下發(fā)生在她身邊的普通人的普通事。
想在平凡的日子中去發(fā)現(xiàn)平凡的美好,從而明白平凡人生的真正意義。
如果你喜歡,請留下你的腳印,你的喜歡。你的每條留言她都會認真閱讀,認真回復。
2017.03.19于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