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已經告別了拼努力、拼時間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努力和時間只是必要條件,資源,稟賦,氛圍成為重要的籌碼,這種轉型升級正在建構并且可能會穩固一個新的利益結構。
讀的這一期的南風窗的一些觀點,只能說是印證了我的一些想法,真是極為精彩。
四個教育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同學,說出的那句大實話,“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條件好又厲害的孩子”,引起了劇烈的討論。
對于這個觀點,經歷過高考不到一年的我還是有比較強烈的感受的,我高中是在省重點中學讀的書,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這種狀態,成績優異的很多都不是我們所稱的寒門學子,那些成績優異的人,也不是我們通常所描述的書呆子,他們性格陽光健康,擁有自己的能力和特長,你能夠清晰觀察出來,他們家庭幸福美滿,他們的成長環境陽光燦爛。
統計數據提到,教師工程師公務員家庭出產的高考狀元,占過去十年里狀元總數的七成,在2015年,有九成以上的高考狀元都是非農業戶口,而且父母學歷普遍比較高。
講到這里,我們需要澄清一些混亂,我們這么多年來已經習慣了一種批評,說主流學校教育壓抑學生的生命潛能,沒有根據每個人的優勢天賦興趣來培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應試教育。
這些都對,但是這是把很多不屬于學校教育,或者學校教育搞不定的事情強加給學校了。
教育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人的自我教育,第二種是家庭教育,第三種是學校教育,第四種是社會教育。有很多是需要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才能給孩子帶來改變的,而我們卻通常都把一切推給了學校,充滿了焦慮。
之所以這么多人對于學校教育如此焦慮,幾乎把寶押到了這上面這個原因是,這背后的巨大身影——階層,準確的說是社會位置。
學校教育的“成果”,那一紙文憑影響,甚至影響決定了一個人在參與社會生存競爭后,他的社會初始位置獲得,會被嵌入社會利益結構的哪一個位置,在以后的漫長歲月中向上移動的可能性有多大,會獲得什么樣的資源、機會、人脈。而這就是大家主要競爭的東西。
三種社會位置獲得
第一種是出生時所處的社會位置,第二種是通過教育進入社會時的個人初始社會位置,第三種是是在工作后由于利益結構、能力、環境、社會運氣所形成的那個一般意義上講的社會位置。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種情況,一個人可以繼承父母的社會位置嗎?
如果一個人是在山里耕作的農民,他兒子理想是跟父親做個一樣的農民,就不需要有意識下血本去參與高強度的教育競爭,因為農民在社會利益結構中是處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沒有什么競爭者,在沒有競爭或通過制度完全排斥競爭的情況下,子女確實可以直接繼承父母的社會位置。(比如說過去對國企職工具有照顧性質的“頂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古代”)
但是在現代社會,社會利益結構中的較高位置都存在殘酷的競爭,即使一個人在社會利益結構中的位置可以直接傳遞,從而讓自己社會位置傳遞給子女,但子女要去維護也不容易。
比如說王健林可以把錢全部砸給王思聰,把萬達總裁的位置給他繼承,甚至可以把利益網絡全部交給他,但是他不可能把他自己的能力傳遞給王思聰,二世祖之類的人遲早會敗光他父母的錢,說不定還會社會位置斷崖式下跌,所以他仍然需要教育去獲得繼承這個利益結構的的資源和能力
(PS:這里只是拿王思聰舉個例子,有點夸張,沒有貶低他的意思,其實仔細去觀察王思聰的做法,以及一些理性判斷,他有些地方還是做的挺好的)
對于中產階級來說,情況更是這樣
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除少數具有強大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外,更多是依靠學校教育(讀了名校),或者偶然運氣陷入了某個利益結構里(城市拆遷暴富等),這里面的競爭非常大,最多讓子女可以享受到一點自己的社會位置紅利,很難把這個社會位置傳遞給子女,而子女要維護中產階級的社會位置或在階層上有所突破,必須依靠教育就獲得相應的籌碼和能力。
所以此時我們再談論教育無用論就顯得很可笑了
談談應試教育
再來談談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那些在高考當中能力考高分的人,其實只是超常發揮了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這些“智商”中并不那么厲害的能力,很可能他只是學到了一堆死的知識,碰到現實問題就沒法了,更別談創造性,他可能最擅長的就是做一個學別人東西的好學生。
但是,這些能力不恰恰也是那些有創造性的人應該具備的具備的嗎?應試厲害的人可能沒有多高的素質,出了社會或許是一個平庸的人,但素質很高的人不至于怕應試。
和社會一樣,教育也是分層的,我們所談的“素質教育”代表了中產以上階級的趣味,根據相關研究,培養一個在社會利益結構上位于上層的人,著重的不是知識,而是洞察能力,表演能力領袖氣質,整合資源能力,操控能力創造性,人格魅力的,這些很重要,也是有志于“做大事”的人追求的能力,要把它滲透在普通的學校教育上明顯不合實際,那是其他三項教育需要負責的事情。
對于只能靠學校教育的競爭獲得一個具有優勢的個人初始社會位置的人來說,應試能力并不比這些數字不重要,在考試前或許更為優先。
一個人的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當重要,他們是在學校的教育競爭中勝出的重要基礎,也是未來獲得社會位置的有力依托。
當然,在這里,對于家庭的教育資源并不能簡單理解為物質條件,和用錢堆出來的那些東西,這些有關父母的素質,培養孩子的意愿方法經歷,以及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心理成長人格成長的了解。
以我為例,我父母教育方法還是偏更傳統一點,最近在看武志紅的《家為什么會傷人》,也是印證我觀點和經歷的一個過程,我能感受到父母的一些教育方法對我所造成的深刻影響。
一直覺得我生命中缺乏那股野性,這個和從小父親對待我的態度方法有關,在這里不是怪我父母,因為在他們的那個位置上,他們的教育方法就是那樣,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這里只是想借自身經歷說明幾點東西
這里要順便提一下我舅,他對于這一塊還是比較注意的,在我遲來的青春叛逆期時,我會很多東西只愿意和他說,他能給我積極的回應,也總是支持我去做一些事情,這對于我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綜合素質都是有影響的。
談談優勢積累
里面有一段話很打動我
人們是需要觸感來激發求知欲的,如果我們能夠在現實中感覺到知識的存在,以及他對解決實際問題或內心困惑的效果,我們的求知欲就會不斷良性循環。
一個人如果從某次知識汲取中獲得了快感,就會激發他尋求更多同類型的快感,相對于不能體驗這種快感的人,他就會獲得一種加速度的優勢積累,這一激發機制適用于任何社會形態,而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知識以極快的速度更新,對這一機制的依賴就更甚,坦率地說,人們越是處于底層,越是無法獲得這種快感
自己認真回憶了一下,在自己自我教育能力還不夠發達的小時候,那時候對于書本是一種很冷漠的態度,并沒有體會到所謂知識的快感,但是隨著自己自我教育能力越來越高,體會到那種成長的快感之后,就不想撒開手了,根本停不下來了,就像笑來老師所說的,學習知識是會上癮的,確確實實就是這樣。
回到上文之前講過的,教師、工程師,公務員家庭出產的高考狀元,這些職業的一大特點是他們都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范,無論過去與現在,他們對于知識都有生動的觸感,因而會把優勢積累的機制在下一代開發出來。
家庭所具有的不同審美,對于孩子來說也有著截然不同的作用,那些對于智力提升有著非常清醒理性的意識的人群,往往更偏向于有永恒魅力的經典,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孩子所掌握的每部分知識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都不會失效,這種審美差異將會延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最后就會區分出兩種人,一種淡定自信優雅,不經意間就流露出廣博,一種踟躕,惶惑,浮淺,總是對于未來充滿顧慮。當這兩種人碰在一起,后者就會發現,對于前者而言是一種直覺的東西,對于自己卻是苦學而不得的,這就是為什么有出身底層的年輕人會慨嘆:“我們努力想實現的目標,原來只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最后
關于教育,講的差不多了,寫這篇文章更多還是有感而發,看這個專題的時候確實就是一個印證自己觀點的過程,還是很有感觸。
知道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什么作用呢,我覺得是讓我更好的理解了教育,更加懂得了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也清晰地知道了自己所處的位置,知道未來要怎么去把控。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它。”
這就是當今教育的一些真相,或許會有一點點殘酷,但是它是事實,而接受事實才是更好的自我成長的基礎,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帶來啟示。
(PS:文章所談及的任何關于階層問題,并沒有任何歧視低的階層的意思,只是很客觀的在描述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