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寫文字了。一來工作忙,時間是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二來沒找到合適的主題。有些事,大家感興趣,不適合嘮嘮叨叨的說。有些事,大家不感興趣,更沒必要浪費大家的眼球。
今天,我回來了。趁著剛下班,晚上還有別的事,在辦公室的空余時間嘮叨幾句。
這段時間看了很多書。徜徉在書海,越來越感覺漫無邊際。這書啊,越讀越多,沒有窮盡。過去在當當網(wǎng)上買書,現(xiàn)在呢,消費降級了,在某多多買。買的書,基本都是盜版的。盜版到一打開看質量就毋庸置疑的程度。不過,我看的是內容,不是書的質量。內容是一樣的,領會精神就夠了。
看的書,五花八門的,有國學,有哲學,有傳記,有經(jīng)濟類的。這些年,看了很多王陽明,很多曾國藩的書,到回過頭來看,內容基本一致,故事就那么幾個。也不知道是誰抄襲誰的,誰最先寫出來的。如果給我?guī)滋鞎r間,我也能寫出來,不過就是對照別人寫的書,前后調整下,加上自己的理解,就成了一本書。不過,能不能有讀者就不好說了,文筆好,就能多賣幾本,糊弄下消費者。看了這么多人物傳記,真正寫得好的,還真是那些大家的作品,源于對歷史的理解比較透徹,對事物的認識比較到位。
但我認為,一部好的作品,最關鍵應該具備兩條。一個是淵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汲取出來歷史人物的核心故事,這些故事一定和人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不是那些荒誕的傳說。比如,那些帝王將相出生的傳說,又是天象,又是托夢什么的,這些東西,只是佐料,有也行,沒有更好。需要的是,找到歷史的邏輯,他們在歷史上能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才是重要的。另外一個是,作者的個人素養(yǎng)和人生閱歷特別重要。比如從政者寫王陽明或者曾國藩,一定比其他行業(yè)的人更貼近史實。一個更接近歷史人物的人生閱歷的人來寫作,一定比遠離的作者寫的更好。因為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一旦進入了角色,對歷史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寫好書,并不容易,需要人生的沁潤,需要生活的磨礪。
看書超過萬本,更感覺到學海無涯,更感覺到自己讀的書僅僅是滄海一粟。在書海中,看不到盡頭,無論今生還是來世,都讀不完天下的書。
我的人生很豐滿,因為幾十年和書為友。以后,抽空寫點讀后感吧,這樣,有益于對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