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興趣
“不感興趣”,是很多人逃避做某些事的借口,而且這種情況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感興趣”的事一定是這些人至少在當前是做不好的。
所以在李笑來老師看來: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簡而言之,很多事都是“熟能生巧”的,做得多、做得比別人好了,自然也就擅長了,這樣“興趣”也就培養起來了,總把“沒興趣”作為“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2、方法
很多人都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尤其是在學習中,總想找到一個既正確又高效的方法,以求在短時間速成。
所以很多人把精力放在“尋找”好的方法上,甚至再找到理想的方法之前遲遲不愿行動,這樣只會白白的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所謂好的方法,通常都來自于一些在某些領域頗有建樹的人,而且他們的方法讓很多人受益。
但是在實際上,他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于自己,最主要的是那些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就方法是次要因素,最主要的是他們更“用功”,有了目標,就馬上行動他們的方法也大多是在不斷的積累中總結的。
所以,與其尋找“更好的方法”,不如馬上開始行動,“勤能補拙”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3、痛苦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讓我們“痛苦”的事,比如各種挫折困難,而這些“痛苦”的事,有的是當前面臨的,也有的是曾經發生的。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出現“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狀況,這一點在學習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曾經讓自己吃過虧的問題,可能還會再次出現。
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它會將那些讓我們痛苦的事,納入以往的序列,所以曾經出現的問題就這樣被“遺忘”了,這樣在之后同樣的問題很可能會再次出現。
為此李笑來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兩個,非常好的方法,一個是作好記錄并養成習慣,定期回顧所記錄的內容,可盡可能避免“重蹈覆轍”,另一個是面對那些“痛苦”的事,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自省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被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
歸根結底,我們要學會運用心智的力量控制自己,尤其是在面對那些我們必須要做的而又“痛苦”的事,比如李笑來老師的那位好友成功的運用激勵機制將背英語這種“痛苦”的事變得更輕松、更愉快。
4、比較
對于“成功”的定義,很多人是用“比較”的方法的來的,甚至有些人把“比較”作為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而且這樣的行為并不少見,比如打小都經歷過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較”得來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的家長自然幸福感爆棚。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用“比較”的方法終究是無法獲得幸福感的,甚至產生“嫉妒”等負面情緒。
所以,與他人比較,終究是不可取的。“與自己作比較”,是個非常不錯的辦法,與過去的自己做比較,只要自己在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自然能持續的獲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