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來自于我的門老師,門老師河北保定人我的老鄉,國慶長假回到老家吃到了我心心念念的榆錢飯,并記錄在朋友圈,門老師看到推薦了一篇《榆錢飯》的散文。這篇散文出自劉紹棠老先生,劉紹棠1936年生人,也是河北人。讀了他的《榆錢飯》我感同身受。雖沒劉老爺子那般詩情畫意,真實記錄點滴最起碼也勇氣可嘉吧。榆錢飯在劉老爺子那輩兒人中那可是救命飯,家家戶戶每頓都吃,但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到了爸媽那輩兒人,吃的相對較少,等到了我們這輩兒人更是少之又少。榆錢飯是用玉米面混著榆樹的嫩芽做成的。我們更愛大米白面,覺得像榆錢飯這種食物喇嗓子,難以下咽,記得小時候媽媽只要是做榆錢飯我和姐姐就罷飯,寧愿餓著肚子。現在長大了反而愛吃了,可能是大魚大肉吃多了,偶爾吃頓榆錢飯圖個新鮮,但我覺得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種感覺,一種情懷。這次國慶長假有幸吃了一頓,因為做這種飯需要灶臺大鍋才更有味道,再加上快要失傳的手藝沒有幾個人會,現在能吃上一頓榆錢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嘍,要想吃榆錢飯必須召集半村人,你家提供鍋,他家提供面,一起來完成,有種吃大鍋飯的感覺,好是熱鬧。就連最不愛吃的也會拿著自家的碗跑到跟前盛上一大碗跟著大部隊圍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吃起來。我足足吃了兩大碗,舔舔嘴角,滿足呀。我喜歡吃榆錢飯,我更喜歡吃榆錢飯的這種感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