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開了一門莊子精讀課程。莊子,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莊子》,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重要地位。今本《莊子》有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本文對莊子的“大小之辯”及“無用之有用”的思想理論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逍遙游》為首篇。“大小之辯”是貫穿于《逍遙游》的重要線索,“大小之辯”一直以來是人們探討的話題,莊子《逍遙游》一開篇,就為人們描述著神秘而令人驚詫的事物,莊子以其特有的散文筆墨,將人們帶入一個異常宏闊的視野之中,他描繪到,北海有一種魚,名為鯤,其身十分龐大,可及幾千里,之后,鯤又化作鳥,叫做鵬,鵬的背,大得不知道有幾千里,奮起而飛時,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但是對這種鳥來說,必須等海風吹起來時,借助海風的力量才能高飛,一直飛到南海歇息。在展示了鯤鵬之后,莊子又向人們展示了小事物的視野。看到鵬身長幾千里憑借著海風飛行,一直要飛到南海才罷休。蜩和學鳩就譏笑大鵬說:我們急速起飛,飛到榆樹和檀樹那么高就行了,有時連那么高也飛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這樣也同樣享受到了飛翔的快樂啊,為什么非要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海去呢?對此,莊子以一句話點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有的人起點很高,自然視野就會更廣闊,追求也會更高,但,有的人生來就是起點低,他如何能夠理解那種高境界,高追求呢?
《逍遙游》全篇集中表現(xiàn)了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大小之辯是貫穿于《逍遙游》的思想理論,是形成逍遙游理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逍遙游理論,對古代后世諸多作家甚至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思想家文學家等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讓人們懂得了如何正確認識事物的反差性,懂得如何突破時間與空間層面大小的局限,觀察與看待事物,從對事物的表面認識,上升到精神境界與人生價值的認識,擴展了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了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篇《人世間》,莊子用三個例子說明無用之用:第4章講了一個長在神社的一顆非常龐大的櫟樹為寓言,當一位木匠経過的時候,告訴他的弟子:“此種樹造的船就會沉,造為棺材很快就腐爛,作為工具很快就毀壞,作為門戶就會流出液汁,作為屋柱就會被蛀蟲蝕壞,這是無用的樹,所以才長壽與高大。”?第二天又告訴他的弟子:“此樹生長在神社,也是自保之道,就可以免得被人砍去當柴火燒了。第5章的巨樹,樹干不直不能用,葉不能吃,味道暈人三日不醒,完全不能用,故大家都不用它。第6章中,一位殘障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征,免戰(zhàn)死的危險。
天下萬物,無論動物、植物、或微小生物都以生存為第一目標,細小的微生物如引起瘟疫的病毒,因為人類發(fā)明的許多殺死這些微生物的抗生素,這些微生物為了自保與求生存,故產(chǎn)生突變,產(chǎn)生了新的病毒。而莊子是處于一個許多暴君控制的戰(zhàn)國時代,所以是一個非常時期,一般來說,非常時期則需要用非常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莊子發(fā)明了他所謂的“無用之用”。
莊子繼承老子之“無為無不為”的思惟,而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名詞“無用之用”。無為與無用都無害于人與萬物,對自然環(huán)境不破壞。無為是為國君所設,無建設、無開采、無大建筑、無研究發(fā)展,由此,此世界就不會有日新月異的新產(chǎn)品來摧毀這個本來寧靜的環(huán)境。而無用是為個人的目標,一方面不為暴君所利用而去為害,一方面可以自保。在莊子的“無用之用”價值觀下,對于人類個體生命的尊重和愛惜,對于個體價值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以及對于個體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莊子的“無用之用”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值得人們深思。對于人們如何選擇生活方式、為人處世、理想追求有著一定的思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