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朝綱混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漢室宗親兼豪強劉秀在南陽郡乘亂起兵,歷經12年的南征北戰,終結了長達二十余年的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建立政權。為表示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
東漢初期,百廢待興,盜匪滋生,“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對于初生的東漢政權威脅極大。
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對于地方豪強、盜匪山賊的不法行徑,光武帝洞若觀火,不動聲色地定下“恩威并施”之策。
策略一:鼓勵檢舉揭發,只看結果!
光武帝親自遴選欽差大臣,分赴各郡縣,設法讓盜賊們相互間檢舉揭發,五個人共同檢舉、斬殺一人的,免除五人的的罪行(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各級官吏們若犯有觀望拖延、遇敵不進以及故意放縱盜賊的罪行,均不加以追究,僅以剿匪的成績和效果論功過是非。郡守、縣令在各自轄區內,如有盜賊出沒而未能擒獲者,以及因軟弱畏懼而丟棄城池和玩忽職守者,均不處罰,只根據最后捕獲盜賊的數量來評定優劣。唯有包庇窩藏盜匪之人,才嚴加懲處。
于是,各級官吏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追捕擒拿盜匪不遺余力,盜匪們無法立足,四散而逃。
策略二:調虎離山,各個擊破!
東漢的建立離不開豪強勢力的支持,光武帝本身就屬于豪強勢力的一員。但是,事物有其兩面性。隨著豪強勢力的發展、壯大,土地兼并逐漸嚴重了,影響到老百姓的生計,久而久之對東漢政權的穩定也造成了威脅。
光武帝針對為匪作亂的豪強大戶采取調虎離山、高壓嚴打的措施:強迫為匪作亂的首腦人物拋家舍業、限期遷往他郡,重新劃分田地和屋舍(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舊有勢力的聯系。身處一陌生的環境,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這對各路豪強地主自尊心的挫傷是巨大的。他們內心的騷動、暴力抗衡的決心逐漸平復,社會治安趨于好轉,甚至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局面。
光武帝劉秀對橫行肆虐的盜匪之患沒有一味采取高壓嚴打態勢,而是對癥下藥,恩威并濟,逐漸撫平了東漢初年混亂、動蕩的政局。因此,一項政策、制度的好與壞,并不在于嚴厲還是寬緩,而是要切合實際,貼近人性、人心,方可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