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拼命追求‘更好’的生活,為什么反而感覺更累了?
手機一刷,不是誰誰誰又買了新車,就是誰誰誰又去哪兒旅游了,再不然就是各種“成功人士”教你怎么賺大錢、過上“更好”的生活。
看多了,總覺得自己的日子缺點啥,得趕緊追,趕緊補。
結果,可能就是越來越累,越來越焦慮。
想要的太多,像個無底洞,填不滿,心里就慌,不踏實。
為了那些“別人家的東西”,我們可能得拼命工作,犧牲休息時間,甚至做些自己不太樂意的事,陪著笑臉去應酬,心里其實很不情愿。
破解這種矛盾的心理在于“降低欲望”。
這不是說要我們,什么都不要,都不追求。
而是,能不能把心里的那個“想要”的單子,稍微縮短一點,看清楚哪些是真需要,哪些其實是“有也行,沒有也過得挺好”的東西。
比如,車子,能代步就行,非得追求最新款、最豪華嗎?
衣服,穿著舒服得體就好,非得每個季度都買一堆名牌?
朋友圈里的點贊,別人的羨慕眼光,這些真的那么重要嗎?
當你對這些外在的東西,欲望沒那么強烈的時候,你會發現,生活一下子輕松好多。
心靜了,不用總跟人比,總想著怎么去夠那些暫時夠不著的東西。
心里不焦慮了,反而能踏踏實實感受當下。
自由了,你不用被那么多物質、名聲拖著走。
可以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看看書,養養花,研究個小愛好,或者就是發發呆。
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人際關系也簡單了,當你不是削尖腦袋想從別人那里獲得什么(比如機會、認可、資源),你跟人打交道的心態就平和多了。
不用刻意去討好誰,也不用時刻防備著誰。
保持距離,不遠不近,挺好。
不是說要孤立自己,而是說,交往可以更純粹一點,少點功利心。
更容易滿足和快樂,欲望低了,幸福的門檻也低了。
可能一頓簡單的家常飯,一本好書,一個安靜的下午,都能讓你覺得“嘿,今天過得真不錯”。
這種從內心生發出來的滿足感,比追求外在認可帶來的快樂,要持久得多。
當然,降低欲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我們活在社會里,完全不受影響不可能。
但可以有意識地去調整,問問自己:“這個東西,我真的需要嗎?沒有它,我的生活會差很多嗎?”
多問幾次,可能很多“非要不可”就變成了“有固然好,沒有也無所謂”。
“降低欲望”不是消極避世,它是一種生活智慧,是想讓自己活得更輕松、更自在、更像自己。
不被過多的欲望綁架,才能騰出心靈空間,去體會生活本身的味道,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安寧和滿足。
放下別人的劇本,才能演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