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手機響的時候,看到的是妹妹打來的微信電話。接通后,開口的卻是老媽。
老媽說:“最近都在自己家里吃飯吧?”
我沒反應過來,回答道:“是啊,怎么了?”
老媽這才說:“我已經在你家了,給你帶了米,西瓜,還有你爸種的蠶豆。米和西瓜給你放樓下車棚了。”
說完停了下,接著道:“還把那一籃子雞蛋也帶來了。但是一個紅燈,碎了好幾個。我把沒破的給你挑出來了。”
我知道這是老媽之前電話里說的,村里人送給老爸的雞蛋。他們自己養的雞下的蛋,自然的真正的土雞蛋了。
老媽又搞突擊了,她已經是個“慣犯”了。
上次回家是清明小長假,馬上就五一了,那肯定是要回去的。其實回家的路也不遠,半小時左右的車程。但是孩子大了周末也是挺忙的,平時也就節假日回去趟,上午去晚上回。
我想這回主要是老媽想把老爸新種的蠶豆,第一時間帶過來給我們嘗鮮吶。
就是快到我家了,還碎了好些個雞蛋,語氣中不乏懊惱于惋惜之情。
老媽跟我交代完,估計收拾的也差不多了。我掛完電話一看,前面還有個未接的微信電話,也是妹妹打的。
最近工作忙,也沒法時刻顧及微信信息。妹妹帶著老媽一聲不吭開車過來,又做了回司機。她順帶還拍了兩張照片發群里,很有“到此一游”的意味。照片一張來自客廳,一張是娃自己貼在門口的出門提醒。
晚些時候空了,在群里表達了感謝:
老爸老媽還是維持一貫的“高冷”,沒有回我,但是會在出其不意的時候,發幾段養身之道以示關愛。
其實老媽也不是第一次這樣搞突擊了,前些年麻煩她幫忙帶孩子的時候給過鑰匙。那之后,要是妹妹有空,老媽就讓她悄悄載過來。當然,他們每次來都是為了給我帶好吃的。——老媽喜歡悄悄地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上次老爸過來是在年前,朋友送給他幾只活雞。但是老媽吃素,老爸一個人吃也吃不完。知道女婿跟外甥女喜歡吃,就這樣拿到一只送一次。第二次來時,又讓妹妹開車到我單位樓下,順帶接我下班。真正的一條龍服務。——老爸喜歡提前通知,就為了來的時候能看我一眼。
還記得那時生完孩子,乳腺堵了,胸部腫得跟石頭一樣。老媽根據經驗說鹿角粉有用,老爸立馬回家去問奶奶拿。那時我感覺到了老爸眼里有水光涌動。事后老媽說,我從沒見過你爸哭,那天居然這么不爭氣流眼淚了。——老爸見不得我受苦。
婚后有次跟婆婆聊天,她曾說起老媽跟她說過的話:“我有雖然兩個女兒,也經不起嫁”。——再多的女兒也怕嫁完啊,不嫁也愁人。
工作后還沒結婚前,那時周末回家都要轉車。只要老爸有空,為了讓我早點到家,都會在最后一個轉車點接我。雖然約好了時間,但每次都能看到老爸坐在摩托車上,等在公交站頭。
更早的則是高中時,離家有點遠,某年秋天降溫得厲害。那天傍晚,老爸突然出現在教室門口。班里有人大喊:“某某某,你爸來了。”
一抬頭,看到老爸手里提著一床棉被。那被子真的很厚實,壓在身上很結實,自然也踢不了被子。
初三的最后一學期,英語老師辭職做保險去了,做為曖昧對象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也跟著跑了。我這個語文課代表每天語文課坐講臺邊,適時維持下秩序。那年的夏天就這么過去了,中考時,距離唯一的志愿高中差了幾分沒考上。
老媽說要不職高上一個算了,會計,裁縫都很不錯的。老爸沒有說話,也許他那才二年級的文化水平,讓曾經的自己受了很多苦學習的苦;也覺得自家的孩子必須有點出息;又或者老媽當時的一段話只是對我的一番試探。
最終,老爸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拿出了那年夏天的收成,按要求以贊助學校的名義,替我爭取到了入學資格。一分錢對應一千塊,我敗家了。
更早一點的印象,是一米七六的老爸,牽著小小的我走進學前班時的情景。印象里操場上的雜草都快到我的肩膀了,襯得老爸的身軀甚是高大。
還模糊地記得更小的時候,老爸帶我去看村里的小戲院。印象里,經過保健站的房子,在它后面的小弄堂深處,在昏黃的夜燈下,有個空間不是太大的地方,有人在戲臺上唱著咿咿呀呀的戲。
老爸曾調侃過我:帶我看露天電影,我尿褲子了,有那一剎那他還以為下雨了。
……
他們付出了這么多,做為子女的自己,只是稍稍付出一點時,他們卻覺得孩子很孝順。
高中開始寄宿,偶爾回家;大學住校,偶爾回家;工作后租房,偶爾回家;結婚后成家,偶爾回家。
也許現在的小家是我對外稱呼的家。但在我心目中,那個四口之家,一直是我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