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前,聽年輕的麻麻們吐槽一人帶娃的種種辛苦,各種不易,很是驚訝,回憶自己帶娃路上除了娃娃第一次生病發(fā)燒帶來的恐慌外,是多么的幸福和快樂啊,忍不住對年輕人提出了“儀式感”三個字,有儀式感的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它讓平淡的日子不再乏味孤單。今晨,又讀到一篇關(guān)于過年的儀式感的美文,同感同感,忍不住來寫寫自己生活中的儀式感。
小狗狗與小王子
非常不解現(xiàn)如今的許多家庭里寶寶吃飯居然是追著,攆著,哄著,求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宿舍東鄰家大姐每每端著碗在胡同里追著兒子喂飯喂菜的情形讓我詫異了許多年,這在我家是從未見過的奇觀。曾幾何時,吃飯變得這么沒有規(guī)矩了?小時候在老家,吃飯,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啊。
小炕桌要抹的干干凈凈,端端正正的放在炕中間。
碗筷要根據(jù)家人的長幼順序來擺放,人雖未上桌,碗筷卻是知曉的。
逢年過節(jié),炕桌上,已逝的親人的碗筷必定是工工整整的擺放好的。
家口大,孩子多的人家,能在飯桌前有一個自己的位置,那是很榮耀的。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小孩子永遠(yuǎn)是不能坐在桌前吃飯的,能有雙筷子,能有個盛滿飯菜的碗捧在手里,在哪兒吃都是快樂的。
長大后,做了麻麻,面對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兒子總會端坐在他的小碗前念念有詞:擱摟擱摟冷冷,小狗兒等等...有模有樣的模仿著姥姥的家鄉(xiāng)話碎碎念完,他就會鼓起小嘴對著飯碗使勁吹呀吹,如此這般三四遍后,再美美的把碗里的飯菜吃光光,做一只有飯吃的小狗狗是如此的幸福快樂,這是專屬他的儀式感。
再長大一點,大約在他3歲的光景吧,那個夏季的傍晚,馬路兩旁開始熱鬧起來,水果攤,燒烤攤,冷飲攤前熙熙攘攘,露天的卡拉OK震耳欲聾。晚飯后散步時路遇了一家燒烤攤,潔白的塑料桌椅在朦朧的夜幕下顯得莊重圣潔,年輕的麻麻蹲下身輕輕地對孩子說:麻麻請寶寶品嘗烤魚,好嗎?那時,家里絕不允許小孩子隨便在外面吃東西,尤其是路邊攤,總認(rèn)為是不潔凈的;那時,窘困的麻麻要省吃儉用的攢錢還買房子借的外債,兜里是沒有幾個錢的。但恰恰那晚,麻麻的兜里有一張五元的票子在。
寶寶聽了麻麻的話,眨眨眼睛:麻麻,我吃過晚飯了呀。那寶寶喜歡這兒么?他抬頭看著白白的桌椅,發(fā)現(xiàn)了那一串串閃爍的五光十色的小夜燈,使勁兒的點頭:喜歡,喜歡。那就來吧,我的小王子!媽媽將小小的人兒抱起,輕輕的放進(jìn)寬大的椅子里,他雙手搭在椅子邊,抬起頭仰望著星空,那份驚喜,那份快樂,那份期待,永遠(yuǎn)的留在了麻麻的記憶里。
那會兒的烤魚很小,一條小小的偏口魚,去掉頭尾和魚刺,剩下的肉足夠已經(jīng)吃過晚飯的孩子吃的了。當(dāng)烤魚上桌的時候,小小的他邀請麻麻一起享用,麻麻說:今晚,這是麻麻特意為你點的,請你一人品嘗哦。小小的人兒頓時自豪起來,挺起小腰板兒,細(xì)嚼慢咽的吃著魚,邊吃邊看,邊看邊吃。此時,夜幕已經(jīng)完全降臨,閃爍的小彩燈下那陶醉的童顏,是多么的有儀式感啊。吃飽飽的他,不用麻麻叮囑,樂滋滋的跑去和烤魚的叔叔道謝,說再見。瞧,儀式感帶來的快樂是會傳遞的。回家路上,小手緊緊的牽著大手,童言里那句: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讓媽媽莞爾至今。
小小吊蘭
大年三十的下午,發(fā)現(xiàn)垃圾桶里多了一根長長的枝條,原來是愛整潔的父親修剪下來的已經(jīng)開過花的吊蘭藤。細(xì)看,卻在藤上發(fā)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的嫩芽,有的已經(jīng)長大,有的剛剛發(fā)芽。吊蘭是最好養(yǎng)活的花卉之一,生命力極其旺盛,它屬于給點水滴就燦爛的那種,樂樂呵呵的在一年四季里郁郁蔥蔥,尤其適合不會養(yǎng)花弄草的人兒照看。
看著綠綠的嫩芽,嚴(yán)冬的春意豈能熟視無睹?轉(zhuǎn)身瞅見這個小玻璃瓶,兒子在商場買回的粉藍(lán)酒色很是驚艷,空瓶卻是素雅小巧,插幾支新綠,夜幕下,對影成三人;敦厚方正的古方紅糖食用后的瓶子古樸中點入幾叢綠意,新春的儀式感撲面而來。
生活,就是這么到處充滿了驚喜和發(fā)現(xiàn),如果你想做一個有趣的人,那就先做一個有心人吧,慢慢去體味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儀式感,生活的趣味自會如影隨形,不離不棄。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